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愁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愁氣

病證名,屬七氣之一,為情志失調所致的認知障礙性疾患。中醫認為,人體氣機的運行與情志密切相關,而「愁氣」即因過度憂愁思慮,導致氣機鬱滯、心神失養,進而引發一系列精神與肢體症狀。

病因病機
愁氣的成因主要與情志內傷有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憂愁思慮則傷心」,長期愁思過度易使心脾兩虛,氣血耗損,心神失守。此外,肝主疏泄,憂愁鬱怒易致肝氣鬱結,進一步影響氣血運行,使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腦竅失養,遂生認知障礙。

臨床表現
《諸病源候論·七氣候》載:「愁氣,則喜忘不識人,置物四方,還取不得去處,若聞急即手足筋攣不舉。」其症狀特點包括:

  1. 健忘失識:記憶力減退,甚至不識親友,此因心脾兩虛,腦髓失充所致。
  2. 行為紊亂:放置物品後難以憶起位置,或行動無目的性,與心神不寧、腦竅蒙蔽相關。
  3. 筋脈拘急:突受驚擾時,易見手足筋脈攣急、活動不利,乃肝血不足、筋失所養之象。

相關理論
愁氣屬「七氣病」範疇,七氣指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七種情志過極引發的氣機失調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將七氣分述,愁氣對應「憂思氣結」,與現代醫學「焦慮抑鬱狀態」或「輕度認知障礙」部分相似。中醫強調「形神合一」,愁氣不僅影響神志,亦會通過氣滯、血瘀、痰濁等病理產物,累及五臟功能。

治療方向
傳統中醫治理愁氣,首重調暢氣機、養心安神。用藥常以疏肝解鬱(如柴胡、香附)、補益心脾(如人參、黃芪)、化痰開竅(如石菖蒲、遠志)為主,並配合針灸(如百會、神門、太衝等穴)以通調氣血。此外,強調「移情易性」,透過導引、靜坐等調攝情志,助氣機復常。

古籍延伸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聖濟總錄·諸氣門》亦提及憂愁致病:「憂氣所為,善忘,驚悸不安。」進一步闡述愁氣與心悸、失眠的關聯性,顯示其病機複雜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