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門
別名與出處
「上門」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「幽門穴」。此穴屬足少陰腎經,為衝脈與足少陰之交會處,後世醫籍多沿用「幽門」之名,而「上門」之稱漸少見於臨床。
穴位定位與解剖
幽門穴位於上腹部,臍上6寸(巨闕穴旁開0.5寸),當腹直肌內緣處。其深層為腹橫筋膜及腹膜,分布有肋間神經前皮支及腹壁上動、靜脈分支。
中醫理論與功能
- 經脈歸屬:
幽門為足少陰腎經之穴,腎經「貫脊屬腎,絡膀胱」,其脈氣由此上行至胸膈。此穴亦為衝脈所過,衝脈為「十二經之海」,主調氣血。 -
主治與配伍
- 消化系統:主治胃脘痛、嘔吐、腹脹、消化不良等症,與中脘、足三里配伍可強化和胃降逆之效。
- 氣機不暢:因衝脈與腎經交會,此穴可調節氣逆,如呃逆、胸悶,常配內關、膻中以寬胸理氣。
- 古籍記載: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此穴主治「心下痛、積聚」,反映其對氣滯血瘀之證的調理作用。
刺灸法
直刺0.5~1寸,局部有酸脹感,可向腹後壁放散。艾灸宜溫和灸,適用於虛寒性胃痛,每灸5~10分鐘。
現代研究與應用
現代針灸學將幽門穴應用於功能性胃腸疾病,如胃食管反流、慢性胃炎,其機制可能與調節自主神經及內臟平滑肌張力有關。部分研究指出,刺激此穴可影響胃酸分泌,具雙向調節作用。
附註
「上門」之名雖源自《甲乙經》,然歷代針灸典籍如《針灸大成》等,多以「幽門」為正名,臨床取穴當以現代標準定位為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