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皮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皮疹

上皮疹,又稱馬牙,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一,多見於初生嬰兒。此症因胎熱蘊積或脾胃濕熱上熏所致,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或牙齦上出現白色或黃白色小點,狀如粟米,或似乳凝塊,局部微凸,觸之堅硬。患兒或伴煩躁啼哭、吮乳不便等症,然一般無全身發熱之象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與胎毒或乳食積滯相關。胎兒於母體時,若孕母過食辛熱厚味,或情志鬱熱,可致胎熱內蘊,上攻口舌;出生後若哺乳不節,脾胃運化失司,濕熱蒸騰,亦可能發為此證。其病位主要在脾胃與心,因「脾開竅於口」、「心開竅於舌」,熱邪循經上擾,故見口腔病變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胎熱上攻型:疹色偏白或微黃,周圍黏膜紅赤,患兒啼哭不安,或有小便短赤。舌質紅,指紋紫滯。
  2. 脾胃濕熱型:疹色黃白,口氣酸臭,或伴吐乳、腹脹。舌苔厚膩,指紋沉滯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化濕消積為主。胎熱者宜清心脾鬱熱,可選用黃連甘草湯導赤散加減;脾胃濕熱者當健脾消導,如平胃散保和丸化裁。外用可予冰硼散錫類散局部塗敷,以清涼解毒。

古籍考據
《幼科發揮》載:「馬牙者,初生兒口內白點,如脆骨,乃胎熱所結。」《醫宗金鑑·幼科心法》亦提及此症屬「胎熱為患」,強調調理母體與嬰兒脾胃為要。

此症雖多屬輕證,然需與鵝口瘡(雪口)等病鑑別。後者多由濕熱蘊結、真菌感染而起,疹色如雪片,周圍紅暈明顯,治療當另參他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