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痞

證名,指因上焦氣機閉塞不通所致之痞證,首見於《中藏經·辨三痞論並方第四十六》。此證多因上焦氣化失司,痰熱壅滯,或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清陽不升、濁陰不降,發為痞滿之候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頭暈目眩、面色赤熱、心悸不寧,並伴有四肢關節疼痛、肢體麻木不仁(前後不仁)。痰濕內阻者,多見痰涎壅盛、呼吸短促;其證多屬熱象,故患者多畏熱喜寒,惡火躁動。

病機分析
上痞之證,主要責之於上焦心肺功能失調。心主血脈,肺主氣司呼吸,若氣機鬱滯,則血行不暢,痰熱內生,上擾清竅,故見眩暈面赤;痰阻經絡,則肢節疼痛、麻木;氣滯痰凝,心肺受擾,故見心悸、短氣。

治法
以宣通上焦、化痰清熱、行氣導滯為主。
常用方藥

  • 桑白皮:瀉肺平喘,行水消痰,通利上焦氣機。
  • 檳榔:下氣破滯,消積行痰,助通降之效。
  • 木通:清熱利水,導心火下行,通絡止痛。
  • 大黃:瀉熱通腑,使濁陰從下而解。
  • 黃芩:清上焦肺熱,兼瀉火解毒。
  • 澤瀉:利水滲濕,引痰熱下行。

配伍意義
此類藥物組合,旨在開宣肺氣、滌痰泄熱,兼調氣血,使上焦閉塞得通,痞滿自消。若兼見氣虛者,可酌加補氣之品;痰熱甚者,可佐以瓜蔞、竹茹等清化熱痰。

補充說明
上痞與中痞、下痞之別,在於病位側重不同。《中藏經》將三痞分論,上痞病機偏重上焦,治療需注重輕清宣透,避免過用溫燥或滋膩之品,以免窒礙氣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