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睥

定義與源流
上睥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明代王肯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屬眼目部位之專稱,與「上瞼」同義,指眼瞼之上半部,覆蓋眼球表面之皮肉組織。中醫理論中,眼瞼分屬「五輪」之「肉輪」,由脾所主,故上睥之生理病理常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

解剖與生理

  1. 結構定位:上睥位於目眶之上緣,由皮膚、肌肉(如提上瞼肌)、瞼板及結膜等組成,司眼目開闔之能。
  2. 經絡連屬:足陽明胃經「循髮際,至額顱」,其氣血上濡於目;足太陰脾經雖未直接上行,然脾主肌肉,故上睥之豐盈與否,反映脾氣盛衰。

病理與辨證

  1. 脾虛氣陷:若上睥下垂無力(「睢目」「瞼廢」),多因中氣不足,升舉失司,治宜補中益氣湯類。
  2. 風熱外襲:上睥紅腫焮痛,或生針眼(麥粒腫),多屬脾胃積熱兼感風邪,方選清脾散加減。
  3. 痰濕阻絡:上睥胞生痰核(霰粒腫),觸之硬結不痛,乃痰濕凝滯瞼絡,治以化堅二陳丸。

古文獻佐證
《銀海精微》云:「瞼者,屬脾,名肉輪」,強調上睥與脾胃之關聯;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指出:「上胞屬脾,下胞屬胃」,細分上下眼瞼之臟腑歸屬。

臨床應用
中醫眼科診治時,常察上睥之色澤、形態及動態,如:

  • 色黃而軟:脾虛濕蘊。
  • 頻頻眨動:肝脾風熱。
    此類徵象可為內科辨證提供參考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