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七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七節
上七節為中醫骨度測量之名詞,指人體背部第1至第7胸椎(T1-T7)的合稱,出自《靈樞·骨度》:「故上七節至於膂骨,九寸八分。」此段經文說明上七節從第1胸椎至第7胸椎的總長度約為九寸八分(古代同身寸計量法),與「膂骨」(泛指脊柱下段或骶骨)相連,為中醫解剖與針灸取穴之重要基準。
在中醫理論中,上七節所涵蓋的胸椎區域,與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密切相關。督脈行於脊柱正中,主一身之陽氣;而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(如心俞、肺俞、肝俞等)均分布於此節段旁開一寸五分處,反映五臟六腑之氣機狀態。此區域若出現壓痛、結節或形體異常,常提示相應內臟功能失調,如胸椎錯位可能影響心肺功能,或與「督陽不升」之證候相關。
歷代醫家對上七節的應用,除骨度分寸定位外,亦延伸至傷科整復與針灸治療。例如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》提及胸椎錯位可透過手法復位調節氣血;而《針灸大成》則強調上七節旁開之背俞穴為調治內臟疾病之要穴。現代中醫臨床亦常結合此節段進行拔罐、刮痧或艾灸,以疏通經絡、調和臟腑。
此外,上七節的結構穩定性與「肩背氣機」相關,若此處氣血瘀滯,易見肩背僵硬、胸悶等症,可透過推拿或導引功法(如八段錦「五勞七傷往後瞧」)舒展經筋。此概念亦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認為局部骨節與全身功能相互影響,非僅解剖定位而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