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氣

定義

「上氣」為中醫學專有名詞,具有多重涵義,既可指人體上部之氣(心肺之氣),亦可指病證名,即肺氣上逆之證候。此概念散見於《黃帝內經》及歷代醫籍,涉及生理、病理及臨床辨治範疇。

生理概念

心肺之氣

《靈樞·大惑論》提出:「上氣不足,下氣有餘,腸胃實而心肺虛。」此處「上氣」專指心、肺二臟之氣機功能。心肺位居上焦,主司氣血運行與宣發肅降。若上氣虛弱,可致頭面清竅失養,表現為《靈樞·口問》所載:「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鳴,頭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」此類證候多因宗氣虧虛,升提無力所致。

病理概念

肺氣上逆

「上氣」作為病證名,首見於《靈樞·本臟》:「肺高,則上氣,肩息咳。」指肺氣失於肅降,上逆而發為喘咳。《素問·調經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氣有餘則喘咳上氣」,指出氣機壅滯與上氣發病的關聯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犯肺:六淫(尤以風寒、風熱為主)侵襲肺衛,肺失宣肅,氣逆而咳喘。
  2. 痰氣搏結:如《諸病源候論·咳嗽上氣候》所言:「邪搏於氣,氣壅不得宣發」,痰濁內停,阻遏氣道,致「喘咳上氣,多涕唾而面目胕腫」。
  3. 胃脘停痰:《濟生方·喘》提出痰停胃脘,隨氣上犯於肺,形成「痰與氣搏,肺道壅塞」之機轉。
  4. 氣機升降失常: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強調「氣上而不下,升而不降」,導致胸膈痞滿、喘息有聲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要症狀:喘息氣促、咳嗽頻作、喉中痰鳴
  • 伴隨症狀:胸悶脹滿、頭面浮腫(嚴重者)、涕唾黏稠
  • 舌脈特徵:舌苔多厚膩,脈象滑數或弦緊

治療原則

歷代醫家對「上氣」的治療以宣肺祛邪、降氣化痰為核心,具體治法包括:

  1. 宣肺解表:適用於外感誘發者,如麻黃湯、小青龍湯加減。
  2. 降氣平喘:常用蘇子降氣湯、定喘湯,以降逆化痰。
  3. 化痰通絡:針對痰濁壅盛者,選用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。
  4. 調理氣機:如旋覆代赭湯調和脾胃氣機,防痰濁上逆。

古籍補充

《金匱要略·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》另載「咳而上氣,喉中水雞聲」之哮證,與痰飲內伏相關,提示上氣與哮病之鑑別。而《醫學入門》提出「上氣喘息,分虛實兩途」,實者多責之痰火,虛者常見肺腎兩虧,拓展了辨證思路。

此概念貫穿中醫理論體系,從生理氣化至病理機轉,均體現「氣機升降」在中醫診療中的核心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