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附上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附上:中醫脈診與尺膚診的重要術語

概念溯源

「上附上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·素問》之〈脈要精微論〉篇,為中醫診斷學中重要術語,歷代醫家對此有不同詮釋,主要形成兩大解讀體系:

脈診部位說

主流觀點認為「上附上」指寸口脈診法中兩手寸部脈的特定診察區域。根據《素問》原文,此部位可細分為:

  • 右手寸部

    • 外側(橈側)候肺臟功能狀態
    • 內側(尺側)候胸中氣機變化
  • 左手寸部

    • 外側(橈側)候心臟功能盛衰
    • 內側(尺側)候膻中(心包絡)氣血狀況

此種定位法體現了中醫「上以候上」的整體觀念,將腕後橈動脈特定搏動點與上焦臟腑相對應,為後世「寸關尺」三部九候脈診法奠定理論基礎。

尺膚診部位說

部分醫家考據認為「上附上」實指古代診法中的尺膚診察區域。此說依據在於:

  1. 《內經》時代診法多元,除脈診外,尺膚(前臂內側皮膚)診察亦為重要診斷手段
  2. 原文前後文提及「尺內兩傍」、「中附上」等描述,符合從肘至腕的逐步定位
  3. 古代「上附上」可能特指前臂特定區段的皮膚溫度、潤燥及彈性變化

此解讀強調通過觀察前臂皮膚狀態判斷上焦(心肺)病變,與脈診相互補充。

理論內涵

無論脈診或尺膚診解讀,「上附上」理論均體現以下中醫核心觀念:

  1. 全息對應思想:人體局部區域可反映整體狀況
  2. 三焦定位原則:上焦(心肺)病變在身體上部特定區域顯現
  3. 陰陽分候法則:內外、左右分別對應不同臟腑功能
  4. 氣血運行觀:體表特定部位能反映經絡氣血盛衰

臨床應用發展

歷代醫家對「上附上」理論有諸多發揮:

  • 王叔和在《脈經》中將寸部細分,確立「寸關尺」三部定位
  • 李時珍在《瀕湖脈學》中完善了寸部脈象與心肺疾病的對應關係
  • 張景岳提出「上附上」應結合望聞問切四診合參
  • 溫病學派發展出通過「上附上」區域判斷衛氣營血傳變的方法

現代研究

當代中醫研究對「上附上」理論有新的探索:

  1. 生物全息理論支持局部反映整體的科學性
  2. 脈搏波分析技術驗證不同臟腑病變確實在特定脈位出現特徵性改變
  3. 皮膚電阻研究顯示前臂特定區域與內臟功能存在相關性
  4. 神經節段理論為體表-內臟相關性提供現代醫學解釋

這項古老診法概念至今仍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,體現了傳統醫學診斷技術的深奧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