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氣不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氣不足
定義
「上氣不足」為中醫病理學術語,指五臟六腑之精氣上輸頭部的功能減弱,導致頭面官竅失養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口問》:「故上氣不足,腦為之不滿,耳為之苦傾,目為之眩。」意指因清陽之氣升舉無力,頭部氣血匱乏,進而引發腦竅空虛、耳鳴目眩等症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氣機升降失常
中醫認為「清陽出上竅」,頭面五官的功能依賴五臟精氣上承。若脾氣虛弱(脾主升清)、肺氣不宣(肺主氣司呼吸),或腎精虧虛(腎藏精生髓通腦),皆可能導致升清無力,形成上氣不足。 - 經絡氣血失調
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等均上行頭面,若經氣虛衰或痰濕瘀阻經絡,亦會阻礙氣血上榮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陽明脈衰,面始焦」,即與上氣不足相關。
臨床表現
- 頭部症狀:頭暈目眩、健忘、注意力不集中(因「腦為髓海」失充)。
- 五官症狀:耳鳴如蟬(耳竅失養)、視物昏花(肝開竅於目,精血不達)、鼻塞嗅覺減退(肺氣不宣)。
- 全身伴隨症:氣短乏力、語聲低微(宗氣不足)、面色淡白無華(氣血不榮)。
病因病機
- 虛證為主:常見於久病體弱、勞倦過度,或年老臟腑功能衰退,如心脾兩虛、腎精虧耗。
- 實邪干擾:痰濕中阻(困遏脾陽)、瘀血內停(阻塞脈道),間接影響氣機上升。
相關典籍延伸
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述:「上氣不足者,陽虛而陰湊之也」,強調陽氣虛衰致陰濁上乘的病機;《醫林改錯》則從瘀血論治,提出「元氣既虛,必不能達於血管,血無氣必留而為瘀」,說明氣虛血瘀對上氣不足的影響。
辨證要點
中醫診斷上氣不足,需結合四診:
- 望診:面色㿠白、舌淡胖有齒痕。
- 切診:脈沉細弱,尤以寸脈(主上焦)不足為典型。
- 問診:病程較長,勞累後症狀加重。
此病理狀態多與「清陽不升」、「髓海空虛」等證候交互出現,臨床需細辨臟腑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