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氣鳴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氣鳴息
上氣鳴息為中醫病證名,指患者氣喘發作時伴有痰鳴聲響之症候,首見於晉代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。隋代巢元方於《諸病源候論·上氣鳴息候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:「肺主於氣,邪乘於肺則肺脹,脹則肺管不利,不利則氣道澀,故氣上喘逆,鳴息不通。」指出此症與肺氣宣降失常、痰阻氣道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犯肺: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壅塞,津液輸布失司,聚而生痰,痰氣交阻於氣道,發為喘鳴。
- 痰濁內蘊:飲食不節或脾虛失運,水濕停聚成痰,上貯於肺,痰隨氣升,窒塞喉間而作聲。
- 肺脾氣虛:久病耗傷肺脾,氣虛無力推動津液,痰濕內停,遇外感誘發氣逆痰鳴。
證候特點
- 主症:呼吸急促,喉間痰鳴漉漉,胸悶氣逆,甚則張口抬肩。
- 兼症:或見咳嗽痰多、苔膩脈滑(痰濁證);或伴惡寒發熱、鼻塞流涕(外感證);若久病者,多見氣短乏力、動則喘甚(虛證)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痰熱壅肺:痰鳴聲粗,痰黃稠黏,面赤口乾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宜清熱化痰、降氣平喘,方用定喘湯加減。
- 寒痰阻肺:痰鳴清稀,痰白量多,畏寒肢冷,舌淡苔白滑,脈弦緊。治宜溫肺散寒、化痰平喘,方選射干麻黃湯。
- 肺脾兩虛:喘鳴時輕時重,痰白易咳,食少便溏,舌淡邊有齒痕,脈濡弱。治宜健脾益肺、化痰降氣,常用六君子湯合三子養親湯。
古籍論述補充
《丹溪心法·喘》提到:「喘急者,氣因火鬱而成,痰稠黏者難治。」強調痰熱膠結對病勢之影響;而《醫學入門》則指出:「喘鳴屬痰者,須分寒熱虛實。」提示臨床需細辨病性。此症與現代醫學「哮喘」「慢性支氣管炎」等有部分交集,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調理,以恢復氣機升降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