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取
定義與源流
「上取」為中醫治療法則之一,意指從人體上部施治,或透過調理上部以治下部之病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衛氣失常》:「其氣積於胸中者,上取之。」強調氣機鬱滯於胸時,可從上部(如頭面、胸膈)著手調治。後世延伸為「下病上取」之具體應用,亦涵蓋吐法等祛邪手段。
理論基礎
- 經絡學說:人體經絡上下貫通,如足三陽經從頭走足,手三陰經從胸走手。透過刺激上部穴位(如百會、風池),可調節下部氣血。
- 氣機升降:中醫認為「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」。若濁陰不降導致下肢水腫或二便不利,可透過宣發肺氣(屬上焦)以促氣化,如提壺揭蓋法治小便不通。
- 臟腑相關:肺主宣發肅降,與大腸相表裏;心火下溫腎水。若下部病變與上部功能失調相關(如便秘因肺氣不宣),可從上論治。
臨床應用
- 下病上取:
- 肛腸疾患:針刺頭頂百會穴或耳尖放血,治療脫肛、痔瘡出血。
- 下肢水腫:灸膻中穴以助心陽布散水濕。
- 吐法:邪積上脘時,以瓜蒂散湧吐,屬「其高者因而越之」(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)。
- 外感病:風寒束表時,刺風池、大椎發汗解表,亦屬從上祛邪。
與其他治法關係
- 與「外取」之別:外取泛指從體表施治(如針灸、敷貼),上取則特指部位選擇。
- 與「下取」對舉:如《靈樞》提及「積於腹中者下取之」,形成上下呼應的治療體系。
經典案例
《傷寒論》以「瓜蒂散」吐胸中痰實,即上取之範例;李東垣治脾胃病強調「升舉清陽」,用升麻、柴胡引藥上行,亦暗合此理。
現代發揮
頭針療法應用於中風偏癱(取頂顳前斜線),或眼針治療腰腿痛,皆可視為上取法的延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