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熱衄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熱衄血
證名,指因膈上蘊熱而導致的衄血,屬中醫血證範疇,首見於《丹溪心法附余》卷十一。其病因多與心肺火旺或腎經虛火浮游上行有關,臨床表現以鼻衄為主,可伴隨其他上熱症狀。
病因病機
-
膈上熱極:
- 上焦心肺火旺,熱邪蘊積於膈上,灼傷肺絡,迫血妄行而致衄血。
- 《證治要訣·諸血門》指出,此類衄血多因「上膈熱極」,治宜清泄上焦火熱。
-
心火熏肺:
- 心火亢盛,上熏肺金,肺絡受損而衄。
- 《張氏醫通·衄血》提到,此證可見「六脈俱大,按之空虛」,並伴心煩面赤、易驚等症,屬心火旺而陰血不足之象。
-
腎經虛火上浮:
- 腎陰虧虛,虛火無根,浮游上行,擾動血分而致衄。
- 《血證論》指出,此類衄血多兼見腰痛、項背痛、頭昏、足厥冷等腎虛火浮之候。
辨證論治
-
膈熱衄血:
- 治法:清上焦熱,涼血止血。
- 方藥:
- 《證治要訣》以「金沸草散」加減,去麻黃、半夏之辛燥,加茅花以增強涼血止血之效。
-
心火熏肺衄血:
- 治法:瀉心火,補陰血。
- 方藥:
- 《張氏醫通》用「三黃補血湯」,以黃芩、黃連、黃柏瀉火,配合當歸、生地等養陰補血。
-
腎虛火浮衄血:
- 治法:滋腎降火,引火歸元。
- 方藥:
- 《血證論》以「止衄散」加減,去黃芪之升提,加骨碎補、淮牛膝、續斷等補腎固本,玄參、葛根清熱生津;後續以「地黃湯」加天冬、阿膠、五味子等滋補腎陰,固本培元。
相關理論
- 衄血與臟腑關係:中醫認為衄血不僅與肺、心、腎相關,亦涉及肝胃火熱或氣虛不攝等機轉,需辨明病位與虛實。
- 治則特點:上熱衄血多屬實火或虛火夾雜,治療需清熱與滋陰並重,避免過用寒涼而傷正。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火熱迫血」與「陰虛火旺」的病理特點,臨床需結合脈證細辨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