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熱下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上熱下寒

上熱下寒,病證名。

1.寒熱錯雜表現之一。指患者在同一時期內,上部表現為熱性、下部表現為寒性的證候。如外感病誤用攻下,引致大瀉不止,津液損傷,使熱邪上升而咽喉痛,甚則咯黃痰或血痰;寒盛於下則泄瀉、肢冷、脈沉遲。《靈樞.刺節真邪》:「上熱於寒,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,氣下乃止,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。」參見厥陰病條。

2.指腎陽虛,陰寒盛於下,火不歸原而虛陽上浮。參見虛陽上浮條。

《素問.至真要大論》:「上熱下寒,陰陽離絕,其病必死。」

《靈樞.刺節真邪》:「上熱於寒,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,氣下乃止,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。」

金匱要略.厥陰病》:「厥陰病,其人下部寒,上部熱,手足厥逆,脈微欲絕者,此為厥陰病也。」

《醫宗金鑒.外感溫熱門》:「上熱下寒,為厥陰病之變證也。其證咽喉痛,甚則咯黃痰或血痰,大瀉不止,肢冷脈沉遲。」

《醫學衷中參西錄.虛陽上浮》:「虛陽上浮,乃腎陽虛,陰寒盛於下,火不歸原而虛陽上浮之證。其證頭目眩暈,目赤耳鳴,口乾咽燥,心煩失眠,腰膝酸軟,小便清長,大便溏薄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