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熱下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熱下寒
病證定義
「上熱下寒」為中醫辨證術語,屬寒熱錯雜證候之一,指人體在同一時期內,上部(如頭面、胸膈、咽喉)呈現熱性症狀,下部(如腹部、下肢)卻表現為寒性體徵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反映陰陽氣機升降失常,水火不濟的失衡現象,首見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,其云:「上熱於寒,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,氣下乃止,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。」
病因病機
- 誤治誘發:外感病過程中誤用攻下法(如過度瀉下),損傷中焦脾陽,導致下焦虛寒;同時津液耗傷,虛熱上浮,形成上焦燥熱。
- 腎陽虛衰:腎中命門火衰,陰寒內盛於下焦,逼迫虛陽浮越於上,此即「火不歸原」或「虛陽上浮」之機轉。
- 中焦阻滯:脾胃升降失司,氣機痞塞,致使心火不得下溫腎水,腎水不得上濟心火,形成「心腎不交」之格局。
臨床表現
- 上熱證候:咽喉腫痛、口舌生瘡、面赤頭痛、煩躁失眠、咯黃稠痰或痰中帶血。
- 下寒證候:脘腹冷痛、大便溏瀉或完穀不化、下肢不溫、腰膝酸冷、夜尿頻多、脈沉遲或尺部弱。
經典理論溯源
- 《傷寒論》厥陰病:
厥陰病提綱「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」即屬典型上熱下寒證,因肝經寒熱錯雜,陽氣浮越於上而陰寒凝滯於下。 - 《景岳全書》虛陽上浮論:
張景岳提出「陽虛者,火虛也,命門之火不足也」,強調腎陽虛衰時,龍雷之火無根上騰,可致口瘡、喉痹等假熱之象。
辨證分型
- 脾陽虛兼虛熱上擾型:
- 病機:誤下傷陽,中焦虛寒,陽氣浮越。
- 特徵:瀉利清穀與咽喉疼痛並見,舌淡苔白而舌尖紅。
- 腎陽虛浮越型:
- 病機:命門火衰,陰盛格陽。
- 特徵:下肢厥冷、夜尿頻多,兼見口舌糜爛而瘡面淡白不紅。
治療原則
- 調和陰陽,引火歸元:以溫補下焦為主,佐以清上焦浮火,常用交泰丸(黃連、肉桂)交通心腎。
- 建中焦,復升降:若因中焦阻滯所致,宜選半夏瀉心湯類辛開苦降,恢復脾胃樞機。
- 溫補腎陽,鎮攝浮火:腎陽虛者投以金匱腎氣丸加減,佐少量鹹寒之品(如牡蠣)潛陽。
經絡辨治
《靈樞》提出「引而下之」針法,可選灸關元、氣海以溫下焦,配合針刺太谿、湧泉引火下行;上熱明顯者,可於少商、商陽點刺放血泄熱。
此證需與「真寒假熱」、「戴陽證」等鑑別,關鍵在於審察舌脈與整體虛實,避免誤判熱邪本質而妄用寒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