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壽
養生學術語,指人之壽命的最極限,亦為中醫養生理論中對長壽境界的至高追求。關於「上壽」的具體年歲,古籍記載略有差異,然多指向百歲以上之高齡,體現古人對生命極限的探索與對天年的理想化定義。
古籍文獻中的「上壽」
-
《左傳》與孔穎達疏
- 《左傳·僖公三十二年》孔穎達疏明確以「一百二十歲」為上壽,此說亦見於道教經典《太平經·解承負訣》,反映早期醫學與道家養生思想對人體潛能的推測。
- 《左傳·昭公三年》則提出分級概念:「上壽百年以上,中壽九十以上,下壽八十以上」,顯示古人對壽命的階層化認知,並以百歲為生命圓滿之標誌。
-
《莊子·盜跖》
- 載「人上壽百歲」,與《黃帝內經》「度百歲乃去」之說相呼應,強調自然壽限的普遍性,亦隱含「形與神俱」的養生核心。
-
其他用途
- 作為動詞,表「祝壽」之意,如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「奉觴上壽」,反映古代社會對長壽的禮敬與祈願。
中醫理論中的「上壽」基礎
中醫認為,壽命長短與先天稟賦(腎氣盛衰)、後天調養(脾胃運化)、及陰陽平衡密切相關,而「上壽」之達成,需符合以下生理條件:
-
腎氣充盈
- 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強調「天癸竭,精少,腎藏衰」為衰老主因,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主骨,其氣貫穿生命全程。欲達上壽,必保腎精不妄泄,如導引、節慾等法皆為固腎之術。
-
脾胃健運
- 後天水穀精微依賴脾胃化生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指出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。長壽者多見飲食有節、起居有常,使氣血生化不息,臟腑得養。
-
經脈通暢
- 《靈樞·天年》論及「血氣經絡,勝形則壽」,氣血循行無阻是抗衰關鍵。針灸、按蹻等法皆旨在調和經脈,延緩「五臟皆虛」之自然進程。
-
神志安定
- 「形神合一」為中醫養生綱領,七情過極易傷臟腑。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「怒傷肝」「喜傷心」,故調攝情志為達上壽之要務。
歷代醫家的實踐觀點
- 孫思邈於《千金要方》提倡「養性」之術,主張「十二少」(少思、少欲等)以保全神氣,其本人壽逾百歲,堪稱「上壽」典範。
- 朱丹溪以「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」立論,強調滋陰降火以延年,反映後世醫家對陰精護養的重視。
綜言之,「上壽」不僅是年歲數字,更是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與整體觀的體現,透過內外兼修、順應四時,方有望趨近此生命至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