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水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水魚

病名:出自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五,屬外科病症之一,因血熱內蘊,復感外寒,致使氣血凝滯、經絡阻塞而成。其特徵為局部腫脹隆起,形似魚身而扁長,色澤紫暗,伴有明顯疼痛,故以「上水魚」為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熱內蘊: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,導致血分熱盛。
  2. 外寒侵襲:寒邪外束,腠理閉塞,熱鬱於內不得宣散,與寒相搏,氣滯血瘀,結聚成腫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腫塊高埂,形狀如魚,色紫暗紅,觸之堅硬。
  • 患處疼痛明顯,或伴灼熱感,嚴重者可影響肢體活動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外治法

    • 砭法:以鋒針淺刺患處,放出瘀血,疏通經絡。
    • 外敷藥:選用二黃散(黃連、黃柏等分研末),以香油調敷,清熱解毒、活血散瘀。
  2. 內服藥

    • 參考委中毒治法,以清熱涼血、化瘀通絡為主,可選用活血散瘀湯(當歸尾、赤芍、桃仁、大黃等)或五味消毒飲加減。

辨證要點
需與其他外科腫瘍鑑別,如癰疽流注。上水魚特異於形狀扁長如魚,且色紫痛甚,病機偏重血熱瘀阻,治療上側重涼血散瘀。

附註
古籍記載此症多發於四肢,尤見於下肢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血栓性靜脈炎」或「結節性紅斑」部分症狀相似,然中醫辨治仍以氣血陰陽為綱,外治與內服並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