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損及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損及下
病證名,指虛損病症由上部臟腑逐漸發展至下部臟腑的病機演變過程。虛損為五臟久虛所致多種疾病的總稱,其病勢傳變可分為「自上而下」與「自下而上」兩類。
病機與傳變
-
上損及下
- 始於肺臟虛損,繼而累及心、胃、肝、腎等下部臟腑。
- 肺為華蓋,主氣司呼吸,若肺氣先傷,則氣機失調,漸次影響他臟。如《景岳全書·雜證謨》所言:「自上而下者,先傷乎氣,故一損損於肺,則病在聲息膚腠;二損損於心,則病在血脈神靈。」
- 肺損常見咳嗽、氣短、皮毛枯槁;傳至心則見心悸、失眠;及至脾胃,納呆、倦怠;終及肝腎,可現脅痛、腰膝酸軟、遺精等症。
-
下損及上
- 與上損及下相反,始於腎臟虛損,漸次上犯肝、脾、心、肺。
- 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主骨。腎精虧耗,則肝失濡養,脾失溫煦,心肺失於根濟。
理論淵源
此說源於《難經》「五損」理論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進一步闡發,強調虛損傳變與氣、精損傷的關聯:
- 氣先傷:上損及下多因勞倦、外感等耗傷肺氣,氣虛不能攝血養臟,遂成連鎖反應。
- 精先傷:下損及上多因房勞、久病耗腎,精虧則髓枯,五臟失榮。
辨證要點
- 肺損:聲低氣怯、皮毛不澤。
- 心損:驚悸怔忡、脈結代。
- 肝腎損:筋痿骨弱、眩暈耳鳴。
此病機理論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,強調臟腑間生剋乘侮的動態關係,為虛勞病辨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