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天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天心

定位與別稱
上天心為推拿穴位名,首載於清代醫籍《小兒推拿廣意》,又稱「大天心」。其位置多見於頭面部,具體取穴說法不一,或指印堂(兩眉間)稍上方,或與囟門附近區域相關,因古代小兒推拿流派差異而略有不同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經絡聯繫
    上天心屬督脈與膀胱經交會區域。督脈為「陽脈之海」,主一身之氣;膀胱經循行頭項,與臟腑背俞相通。刺激此穴可調節陽氣升降,尤擅疏通頭面氣血。
  2. 功能主治

    • 小兒驚風:傳統用於鎮驚安神,緩解小兒急驚風所致目竄上視、四肢抽搐。
    • 頭目疾患:如頭痛、眩暈,因風邪上擾或氣血壅滯者,可配合開天門、推坎宮等手法。
    • 神志不寧:與心藏神相關,透過督脈調節心神,改善夜啼、煩躁。

操作手法

  • 按揉法:以拇指指腹輕揉,力道宜緩,適用於小兒。
  • 掐法:急症驚厥時,用指甲輕掐刺激,但需控制力度。
  • 推法:自上天心向髮際直推,可引熱外散。

古今應用差異
清代推拿側重外治急症,現代臨床擴展至成人頭痛、失眠,結合針灸或艾灸(如隔薑灸)增強溫通之效。然穴位定位需參照具體流派,如三字經派推拿中,大天心定位於掌根橫紋中點,主治迥異,故需辨明學術淵源。

與相關穴位區別

  • 天心穴(非推拿用):見於《針灸大成》,位於腕後兩筋間,屬心包經,主胸脅痛。
  • 囟會穴:督脈穴,在囟門未閉合處,主鼻塞、驚癇,與上天心部位相近但針刺禁忌不同。

此穴體現中醫「同穴異名」「異穴同治」特點,臨床當結合脈證靈活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