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脫
上脫為中醫脫證之一,指因思慮過度、神氣耗傷,導致陽氣浮越於上,陰液外泄的病理狀態。其病機主要與心神失守、氣血逆亂相關,多見於長期勞心耗神或情志過極之人。
病因病機
《張氏醫通·脫》云:「上脫者,皆是思慮傷神。」思慮勞神過度,易暗耗心陰,損傷心氣。心主神明,又為汗液之所主,若心氣不足,則神不內守,陽氣浮越,迫津外泄,故見多汗;面為諸陽之會,陽氣上浮則面赤如「渥丹」(鮮紅如塗朱砂)。此外,心神失養,虛陽擾動清竅,可致幻覺妄見、耳聞異聲,甚則「如有神靈」之狀;閉目時神氣渙散,自覺身形飄忽,恍若「離魂」,此皆陰不斂陽、神不歸舍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汗出異常:多為自汗或盜汗,因心液外泄所致。
- 面色特徵:面赤如妝,色澤鮮紅卻不持久,區別於實熱證之滿面通紅。
- 神志症狀:妄見妄聞、幻覺頻生,自覺神魂飄蕩,身非己有。
- 兼症:或伴心悸、氣短、精神恍惚,舌質淡紅少津,脈浮大而芤。
中醫辨證要點
上脫屬虛證範疇,需與「陽亢」「痰火擾神」等實證鑑別:
- 與陽亢之別:陽亢面赤多伴頭痛躁怒,脈弦硬有力;上脫面赤則時現時隱,脈浮散無根。
- 與痰火之別:痰火妄見多因痰濁蒙竅,常見苔膩脈滑;上脫妄見則因神不守舍,苔薄脈虛。
治法與調攝
傳統治療以「斂陽固脫、安神定志」為原則,常用方如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益氣斂汗,或鎮肝熄風湯加減以潛鎮浮陽。若陰血虧甚,可佐阿膠、熟地滋養心神;若兼陽虛欲脫,需急投參附湯回陽救逆。
古籍補充
《靈樞·本神》提及「心怵惕思慮則傷神」,與上脫病機相呼應;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強調「脫陽者見鬼」,描述陽氣外越所致神識異常,可資臨床參酌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