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下配穴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下配穴法詳論
定義與源流
上下配穴法乃針灸配穴法之一,指在針灸治療時,同時選取上肢與下肢之腧穴相互配合應用之法。此法源自《內經》"病在上者下取之,病在下者高取之"之治療原則,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系統性配穴理論。
《靈樞·終始》有云:"病在上者下取之,病在下者高取之,病在頭者取之足,病在腰者取之腘",此即上下配穴法之理論根基。明代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更明確記載多組上下配穴組合,使此法趨於成熟。
理論基礎
上下配穴法之理論依據主要有三:
- 經絡循行理論:十二正經上下貫通,如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同屬陽明經,上下呼應。
- 氣血運行原理:經脈氣血如環無端,上下相貫,調上可治下,調下可治上。
- 陰陽平衡觀念:上肢屬陽,下肢屬陰,上下配穴可調和陰陽,使氣血平和。
臨床應用舉隅
臨床上常見之上下配穴組合包括:
- 胃脘疾患:
- 上肢取內關(手厥陰心包經)
- 下肢取足三里(足陽明胃經)
- 此組合可和胃降逆,理氣止痛
-
咽喉病症:
- 上肢取合谷(手陽明大腸經)
- 下肢取內庭(足陽明胃經)
- 二穴同屬陽明經,清熱利咽效果顯著
-
頭痛眩暈:
- 上肢取外關(手少陽三焦經)
- 下肢取足臨泣(足少陽膽經)
- 少陽經上下相配,疏通經氣
-
心肺疾患:
- 上肢取列缺(手太陰肺經)
- 下肢取照海(足少陰腎經)
- 八脈交會穴相配,調理肺腎
八脈八穴配穴法
古代文獻所載之八脈八穴配穴法,實為上下配穴法之特殊形式。八脈交會穴中,上肢四穴與下肢四穴相互配對:
- 公孫(足太陰脾經)配內關(手厥陰心包經)-主治心胸胃疾患
- 足臨泣(足少陽膽經)配外關(手少陽三焦經)-主治耳側頭面病症
- 後溪(手太陽小腸經)配申脈(足太陽膀胱經)-主治項背腰腿痛
- 列缺(手太陰肺經)配照海(足少陰腎經)-主治咽喉胸膈病
此八穴分屬上下肢,通過奇經八脈相聯繫,形成特定配對關係,臨床療效顯著。
配穴原則
上下配穴法之運用須遵循以下原則:
-
經絡相應原則:優先選擇同名經或表裡經之上下腧穴相配。如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同屬陽明經,上下呼應。
- 功能協同原則:所選穴位應具有相似或互補之治療功能。如內關與足三里均能和胃。
- 陰陽調和原則:上肢陽經穴可配下肢陰經穴,以達陰陽平衡。如外關(陽經)配三陰交(陰經)。
- 遠近相配原則:局部取穴與遠端上下配穴結合,增強療效。如胃痛取中脘(局部)配內關、足三里(遠端)。
現代研究與發展
現代針灸研究發現,上下配穴法具有以下特點:
- 協同效應:上下配穴較單用上肢或下肢穴位,能產生更強之治療效果。
- 神經節段相關性:部分上下配穴組合涉及相同或相鄰神經節段支配區域。
- 經絡感傳現象:上下配穴時易誘發經絡感傳,使氣血運行更為通暢。
臨床上,上下配穴法已廣泛應用於內、外、婦、兒各科病症,尤其對痛症、消化系統疾病、神經系統疾病等有顯著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