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虛下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虛下實

上虛下實為中醫病證名,指人體上部正氣不足,下部邪氣壅盛的病理狀態。此證候特點在於上下虛實並見,形成上虛與下實相互交錯的複雜病機。

病機分析

上虛主要指心肺等臟腑氣血虧虛,常見於久病體弱、思慮過度或年老氣衰者。下實則多因濕熱、瘀血、積滯等邪氣蘊結於下焦,如大腸、膀胱或下腹部等部位。此證的形成往往與氣機升降失常密切相關,上部清陽不升則虛,下部濁陰不降則實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上虛證候:常見頭暈目眩、耳鳴耳聾、心悸怔忡、氣短乏力、面色無華等,多因心血不足或肺氣虛弱所致。
  • 下實證候:可見下腹部脹痛、肛周灼熱腫痛、下利赤白(如濕熱痢疾)、小便淋瀝澀痛等,多由濕熱、瘀血或積滯等邪氣蘊結引起。

治療原則

上虛下實之證,治療需權衡標本緩急,通常遵循「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」的原則:

  1. 先攻下實:若下實證候急重,如濕熱痢疾或肛周感染,當先清熱解毒、化濕導滯,常用方劑如芍藥湯(濕熱痢)、五味消毒飲(肛周感染)等,但需注意攻邪勿過,以免傷正。
  2. 後補上虛:待邪氣漸退,再予補益上焦,如心血虛者用歸脾湯,肺氣虛者用補中益氣湯,使氣血得充,清陽得升。

若患者上虛較甚,不耐攻伐,則可採用攻補兼施之法,如黃土湯(治遠血兼脾虛)或駐車丸(治久痢陰傷),於清化濕熱中佐以扶正。

經典案例舉隅

  1. 氣虛脫肛合併肛周感染:患者可見氣短乏力(上虛),同時肛門灼熱腫痛(下實),治宜先清熱解毒,後升提中氣。
  2. 心悸怔忡兼濕熱痢疾:心血不足者復感濕熱,下利赤白,此時需在清熱化濕方中酌加養血安神之品,如黃連阿膠湯加減。

此類證候的調治,需細察虛實比重,靈活運用標本治法,以達邪去正安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