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牙床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上牙床骨
上牙床骨,又稱「上頜骨齒槽突」,為人體頭面部重要骨骼結構之一,屬上頜骨之延伸部分,主要功能為承載並固定上頜齒列。在中醫理論中,此部位與經絡循行及臟腑氣血密切相關,尤其涉及足陽明胃經及手陽明大腸經,故其健康狀態可反映脾胃及腸腑功能。
從中醫解剖學角度而言,上牙床骨之生理特性與「骨」和「髓」的生成息息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腎主骨生髓」,故腎氣充盈與否,可間接影響此處骨骼之強健。若腎精不足或脾胃虛弱,可能導致齒槽萎縮、牙齒鬆動等症,此類病機常歸於「腎虛骨弱」或「氣血不榮」之範疇。
此外,上牙床骨周圍分布多處穴位,如「巨髎」(屬胃經)、「頰車」(屬胃經)等,針灸或按摩這些穴位可調理局部氣血,改善牙齦腫痛、頜面麻木等症狀。古籍《針灸甲乙經》亦載,足陽明經「循頰車,上耳前,過客主人」,其氣血運行若受阻,可能引發上牙床區域疼痛或功能異常。
在臨床辨證上,上牙床骨相關疾患常與「胃火上炎」、「風熱襲絡」或「虛火上浮」等證型相關。例如牙齦腫痛伴口臭,多屬胃經實火;若牙根隱痛日久,則可能為陰虛火旺之象。治療時除局部調理外,亦需結合整體辨證,如清胃瀉火、滋陰降火等法,以達標本兼治之效。
綜言之,上牙床骨不僅為解剖結構,於中醫體系中更與經絡、臟腑及氣血理論相貫通,其病理變化可作為內在失衡之體現,值得深入探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