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燥治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燥治氣

上燥治氣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出自清代醫家葉桂(天士)所著《臨證指南醫案》,專指針對上部燥證(尤以肺系為病位核心)的治療準則。此理論基於燥邪傷肺、肺氣失宣的病機特點,強調通過調暢氣機、潤燥清肺以恢復肺之宣降功能。

病因病機

秋燥外襲,首犯肺衛。肺為嬌臟,主氣司呼吸,性喜潤惡燥。燥邪自口鼻而入,易耗傷肺津,導致肺氣失於清肅,臨床可見身熱頭痛、乾咳無痰、咽喉乾痛,甚則咳痰帶血。此類證候屬「溫燥」範疇,多見於初秋氣候偏熱之時,與涼燥(深秋偏寒之燥)有別。

治則與方藥

治則:以「辛涼潤肺」為主,佐以清氣透邪。葉天士提出「上燥治氣」,強調燥邪在上焦,當從氣分論治,避免過早滋膩或苦寒沉降,以免礙邪外透。

常用藥物

  • 辛涼透表:桑葉、淡豆豉(香豉)——輕清宣透,解表潤燥。
  • 潤肺生津:玉竹、沙參、梨皮——甘涼濡潤,養肺陰而制燥烈。
  • 宣降肺氣:杏仁——苦辛溫潤,既助桑葉宣散,又降逆止咳。
  • 清熱護津:天花粉、麥冬——若燥熱傷陰較甚,可酌情加入。

配伍精要

此類方劑組合注重「輕清上浮」,符合「治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」之旨。例如葉案中常用桑杏湯加減(桑葉、杏仁、沙參、浙貝母、梔子、梨皮),或沙參麥冬湯化裁,兼顧透表與潤燥。若燥熱化火,痰中帶血,可佐枇杷葉、白茅根以涼血止血。

與相關理論的區別

  • 與「下燥治血」對比:下焦燥證多因津枯血燥,治宜滋陰養血(如當歸、生地),而上燥治氣側重肺氣調暢。
  • 與「治濕」差異:燥濕異性,治燥忌用辛溫燥濕之品(如蒼朮、厚朴),以免助燥傷陰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與「臟腑特性」結合的辨證思路,臨床須細辨燥邪兼夾(如是否夾風、夾熱),靈活調整辛潤與清涼之比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