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杼

上杼為經穴別名,首見於《循經考穴編》,乃大椎穴之異稱。大椎穴屬督脈要穴,位居背部正中線,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,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交會穴,故有「諸陽之會」之稱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大椎(上杼)為陽氣匯聚之所,臨床多用於調理陽氣、疏風解表。其性主升發,能通調督脈氣血,兼具清熱、散寒之效。

  1. 通陽解表
    外感風寒或風熱時,針灸或艾灸大椎可發散表邪,緩解發熱、惡寒、頭痛等症,尤擅治風寒束表之證。
  2. 清熱瀉火
    大椎為瀉熱要穴,能清泄陽明經熱,常用於高熱、暑熱、瘧疾等熱病,配合刺絡放血尤能增強瀉熱之效。
  3. 調和營衛
    透過激發督脈陽氣,可協調營衛之氣,改善體虛易感、自汗等衛陽不固之證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風池、合谷,增強疏風解表之力,治外感表證。
  • 配曲池、十宣,清熱解毒,適用於熱毒熾盛。
  • 配足三里、肺俞,調補正氣,防治虛寒喘咳。

操作技法
針刺時宜斜刺0.5~1寸,得氣後施以提插捻轉;艾灸則適用於虛寒證,以溫灸20~30分鐘為度。

此穴名「上杼」,突顯其如織機之杼軸,統攝諸陽經氣,為調理整體氣機之樞紐,於臨床辨治中具重要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