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漬

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風論》。王冰注云:「上漬,謂皮上濕如水漬也,以多汗出故爾。」意指皮膚表面濕潤,猶如被水浸漬,此因汗出過多所致。《類經》卷十五進一步闡釋:「上漬者,身半以上,汗多如漬也。」明確指出此證以身體上半部汗出如漬為主要表現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上漬多與陽氣失固、腠理疏鬆相關。中醫認為,汗為心液,由陽氣蒸化津液而出於腠理。若陽氣虛弱,衛外不固,或內熱熾盛,迫津外泄,均可導致汗出異常。此證常見於以下情況:

  1. 風邪襲表:風性開泄,易使腠理疏鬆,汗液外溢,表現為上半身汗出明顯。
  2. 濕熱內蘊:濕熱鬱蒸,迫津外泄,可見汗出黏膩,皮膚濕漬。
  3. 氣虛不固:肺脾氣虛,衛陽不振,腠理不密,汗液失於固攝。

相關典籍與理論延伸
《內經》提出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」,強調汗液生成與陰陽平衡的關係。上漬之證,可從營衛失和三焦氣化失常角度探討。若營衛不和,衛氣不固,則汗液外泄;若三焦水道不利,水濕停聚,亦可化為汗液異常排出。

臨床表現特點

  • 汗出集中於頭面、頸項或胸背等上半身部位。
  • 汗液質地或清稀(氣虛、風襲)或黏膩(濕熱)。
  • 可伴隨其他症狀,如惡風(風邪)、身重(濕滯)、乏力(氣虛)等。

與其他汗證鑑別

  • 自汗:清醒時汗出,動則益甚,多屬氣虛陽弱。
  • 盜汗:寐中汗出,醒則汗止,多屬陰虛內熱。
  • 頭汗:僅頭部汗出,多因上焦熱盛或濕熱鬱蒸。
    上漬之特異性在於汗出範圍及「如漬」之狀,需結合全身證候綜合辨識。

中醫治療原則
治法當據病機而立,如:

  • 益氣固表:適用於氣虛衛弱,方如玉屏風散。
  • 清熱化濕:適用於濕熱內蘊,方如三仁湯。
  • 調和營衛:適用於營衛不和,方如桂枝湯加減。

此證雖以局部汗出為顯,然中醫強調整體辨治,需探求根本病機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