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抽氣拔罐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抽氣拔罐法
抽氣拔罐法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拔罐技術的現代改良形式。此法運用特製拔罐器具,其底部設有橡皮活塞,可連接吸引器或注射器,透過機械抽氣形成負壓,使罐體吸附於體表經絡穴位或患處,以達疏通經絡、行氣活血、祛風散寒之效。
操作原理
傳統拔罐多藉火熱排氣產生負壓,而抽氣拔罐法則以器械直接抽除罐內空氣,形成可控負壓環境。其特點在於吸附力穩定且可精確調節,醫師能根據患者體質、病症深淺及部位差異,靈活調整負壓強度,避免傳統火罐可能造成的灼傷風險。
中醫理論基礎
此療法遵循中醫「通則不痛」原則,透過負壓刺激體表,達到以下作用:
- 開泄腠理:負壓使局部毛孔張開,促進邪氣外透,適用於風寒濕痹。
- 活血化瘀:吸附力牽引皮下組織,加速氣血運行,改善瘀滯腫痛。
- 調節經氣:負壓作用於經絡穴位,可激發經氣,調整臟腑功能。
臨床應用
抽氣拔罐法廣泛用於下列證候:
- 痹證:針對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關節酸痛,常配合阿是穴拔罐。
- 筋骨勞損:如腰背肌筋膜炎,透過局部吸附鬆解肌肉黏連。
- 肺系疾病:於背部肺俞、定喘等穴施罐,輔助緩解咳嗽氣喘。
器具特點
現代抽氣罐多採用透明材質(如樹脂),便於觀察皮膚充血狀況;其活塞結構不僅便於控制負壓,亦能延長留罐時間。相較於傳統竹罐或玻璃火罐,此工具更適合需精細操作或畏懼明火的患者。
技術要點
施術時須依據「辨證選穴」原則,結合病情選取適當經絡穴位。負壓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,通常以局部皮膚隆起呈紅暈為效。留罐時間視證型而定,實證者宜短(約5分鐘),虛證者可稍長(10至15分鐘)。
抽氣拔罐法融合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器械之便,成為當代針灸推拿科常用技術之一,其安全性與適應症廣的特性,進一步擴展了拔罐療法的臨床應用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