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尚方待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尚方待詔:古代宮廷醫官考述

名詞溯源與職能定位

尚方待詔乃中國古代宮廷醫官制度中之特殊職銜,其名源於"尚方"一詞。"尚"古義為主掌,"方"則指醫方藥劑,故"尚方"即主掌方藥之意。此職不同於製作器物的"尚方令",而專司皇室醫藥事務。據《資治通鑒》卷二十六記載,漢宣帝神爵元年(前61年),京兆尹張敞上疏中有"悉罷尚方待詔"之語,胡三省注云:"此尚方,非作器物之尚方。尚,主也,主方藥也",明確區分了二者職能。

歷史沿革與制度背景

尚方待詔之設可追溯至西漢時期,屬少府轄下醫官系統。其職能主要為:

  1. 御醫候補:作為宮廷醫師儲備人才,隨時待命為皇帝及后妃診治
  2. 方藥整理:負責皇室用藥的調配與驗證,確保用藥安全
  3. 醫術顧問:為帝王提供養生保健方面的專業諮詢

此職多由精通醫術且德行出眾者擔任,需通過嚴格考核。東漢時期,隨太醫令制度完善,尚方待詔逐漸轉變為榮譽性職銜,授予民間名醫以備顧問。

醫政制度中的特殊地位

在漢代醫官體系中,尚方待詔具有特殊性質:

  • 非正式編制:不同於太醫令、太醫丞等常設官職,屬"待詔"性質的非常設職位
  • 直屬帝王:可越過常規醫政系統直接向皇帝提供醫療服務
  • 多重審核:所用方藥需經太醫署複核,體現古代宮廷醫療的嚴密制度

中醫學術影響

尚方待詔制度對中醫發展產生深遠影響:

  1. 促進方劑整理:為服務皇室,系統收集整理各地驗方,如《漢書·藝文志》載有"經方十一家",部分即源自尚方待詔所集
  2. 推動藥物鑑別:因需確保御用藥物品質,發展出嚴格的藥材鑑別技術
  3. 養生術發展:為滿足帝王養生需求,促進導引、服食等養生技術的系統化

著名人物與歷史事件

歷史上與尚方待詔相關的重要記載包括:

  • 漢武帝時期:方士李少君曾以"卻老方"待詔尚方,反映早期醫巫尚未完全分離的狀態
  • 漢宣帝時期:因方士虛妄之風盛行,遂有"悉罷尚方待詔"之舉,體現醫學理性化的轉變
  • 東漢末年:名醫華佗雖未任此職,但其"遊學徐土,兼通數經"的經歷與待詔醫官的選拔標準相似

制度演變與後世影響

隨魏晉南北朝醫政制度變革,尚方待詔逐漸分化:

  • 一部分職能併入太醫署
  • 部分轉化為"尚藥局"系統
  • 在唐宋時期演變為"翰林醫官"等職

此職銜的設立反映古代"醫在王官"的制度特點,對理解傳統醫學與政治權力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,亦為研究中醫官制史的重要線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