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盛

1. 病理學概念
「上盛」為中醫病理術語,指人體上部(頭面、胸膈等)邪氣壅滯的病理狀態。其成因多與外邪侵襲、氣機上逆,或臟腑功能失調相關。如《靈樞·衛氣》所述:「上盛則熱痛」,意指邪聚於上,可表現為頭面紅腫熱痛、目赤、頭痛等實熱證候。臨床上,肝陽上亢、肺熱壅盛、胃火上炎等證型皆可歸屬此範疇。

2. 脈象特徵
於脈診中,「上盛」亦指人迎脈(頸部動脈)浮盛有力的脈象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提到:「上盛則氣高」,反映邪氣上衝、氣機升發太過之象。此脈象常見於外感風熱、痰火上擾,或陰虛陽亢等病症,多伴隨眩暈、喘促、煩躁等症狀。

3. 病機與證候延伸
從經絡理論探討,手足陽明經、足厥陰肝經等循行於人體上部,若經氣壅滯或火邪循經上炎,易導致「上盛」之證。例如:

  • 肝火上炎:頭脹痛、耳鳴如潮、口苦。
  • 肺熱上壅:咳嗽氣粗、鼻煽、咽喉腫痛。
  • 心火亢盛:面赤舌瘡、心悸失眠。

4. 與其他概念的區別
「上盛」需與「下虛」對舉分析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上氣不足,下氣有餘」,若上盛下虛,則見頭重腳輕、虛陽浮越等證,提示陰陽氣機升降失調的複雜病機。

此概念貫穿中醫辨證體系,臨床須結合四診,細察病位與病性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