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石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石疽

病名
上石疽為生於頸項部之石疽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首見於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六十四。此病多因肝經鬱結、氣血凝滯經絡所致,其特徵為局部結塊堅硬如石,故名「石疽」。

病因病機
上石疽之發病,主要與肝氣鬱結、氣滯血瘀相關。肝主疏泄,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滯,久而化火,灼傷津液,導致氣血凝結於經絡;或外感邪毒,內傷飲食,痰濕凝聚,與氣血互結,形成堅硬腫塊。其病位多在頸項兩側,屬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所過之處,故與肝膽經絡關係密切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患處結塊小如豆粒,漸增大至桃李般大小,質地堅硬,推之不移,按之疼痛,皮色不變或微紅。若久病不消,可伴隨全身症狀,如胸脅脹悶、口苦咽乾、舌質暗紅或有瘀斑、脈弦澀等氣滯血瘀之象。

治療方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肝鬱氣滯型:症見腫塊堅硬、疼痛明顯,伴胸脅脹滿,宜疏肝解鬱、軟堅散結,方用舒肝潰堅湯(柴胡、香附、青皮、當歸、赤芍、貝母、牡蠣等)。
    • 氣血兩虛型:若病久體虛,氣血不足,腫塊難消,宜益氣養血、化痰散結,方選香貝養榮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熟地、川芎、香附、貝母等)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未潰:可外用蔥白搗爛加蜂蜜調敷,以通陽散結;或配合陽燧錠灸法,溫通經絡,促使腫塊消散。
    • 已潰瘍瘍:潰後瘡口難斂,可用海浮散(乳香、沒藥等)或八寶珍珠散紅升丹外撒,以祛腐生肌,再以膏藥覆蓋。

鑑別與相關病症
上石疽需與瘰癧(淋巴結結核)、失榮(惡性腫瘤)等鑑別。瘰癧多發於頸側,結塊串生,久則破潰流膿;失榮則病程迅速,腫塊堅硬如石,形體消瘦。而石疽之特點在於腫塊單發,病程較緩,與肝鬱氣滯相關。

現代醫學對應
此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之頸部淋巴結腫大、淋巴瘤或某些良性腫瘤,然中醫治療強調辨證論治,針對氣血痰瘀調理,與西醫之病理分類有所不同。

附:石疽
石疽泛指體表堅硬如石之腫塊,除上石疽外,尚有中石疽(生於腰胯)、下石疽(生於膝部)等,皆因氣血凝滯所致,治法大同小異,惟部位不同,經絡用藥略有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