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上實下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上實下虛

病證名,亦稱「上盛下虛」。此證主要因肝腎陰虛,陰精虧耗於下,致使肝陽亢逆於上,形成上焦實熱、下焦虛寒之病理狀態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腎陰虛,陽亢於上
    肝腎同源,若腎陰不足,水不涵木,則肝陽偏亢,上擾清竅,表現為頭面、胸脅等上部實熱之象;同時,腎精虧虛,不能濡養腰膝,則見下部虛衰之候。
  2. 正虛邪實
    素體脾腎陽虛者,下元虧虛(如長期腹瀉、畏寒),復感外邪(如風熱、風寒),邪氣壅滯於上,形成上實(邪盛)下虛(正弱)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上實證
    頭痛眩暈、目赤脹痛、耳鳴耳聾、面紅耳赤、煩躁易怒、脅肋脹痛,或外感風邪而見鼻塞、咽痛、咳嗽等。
  • 下虛證
    腰膝酸軟無力、下肢冰冷、遺精滑泄、夜尿頻多、五更泄瀉,或婦女帶下清稀、月經量少等。

典籍論述

  • 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提出:「上實下虛,切而從之。」強調此證需辨明上下虛實,調和陰陽。
  • 明代張景岳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闡述,此類病機多因「真陰虧於下,虛陽浮於上」,治療當滋腎潛陽,引火歸元。

證型分類

  1. 肝陽上亢,腎陰虧虛型
    以眩暈耳鳴、頭重腳輕為特徵,常見於高血壓、更年期症候群。
  2. 外邪襲上,脾腎兩虛型
    如慢性腸炎患者復感風熱,出現腹瀉伴眼紅頭痛,屬本虛標實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滋補肝腎,潛降肝陽
    選用熟地黃、山茱萸、龜板等滋陰,搭配鉤藤、石決明、牡蠣等平肝潛陽。
  • 溫補下元,兼清上熱
    若屬脾腎陽虛兼上焦風熱,可予四神丸溫脾腎,佐以菊花、桑葉疏風清熱。

此證關鍵在於辨別虛實主次,調和陰陽升降,使上焦之陽得以潛藏,下焦之陰得以充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