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抽筋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抽筋痧

病證名,屬痧證之一,以兩足筋脈抽搐疼痛為主要特徵。其名首見於清代醫家沈金鰲所著《雜病源流犀燭·痧脹源流》,書中記載:「抽筋痧,兩足筋抽疼甚,忽一身青筋脹起如筋粗。」描述此證發作時,患者下肢筋脈拘急攣縮,疼痛劇烈,且伴隨體表青筋暴脹,狀如筋脈突起,色澤青紫,此乃痧毒內蘊、氣血壅滯之象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抽筋痧多因外感暑濕穢濁之邪,或內傷飲食積滯,導致痧毒鬱閉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。足部為肝腎二經所主,肝主筋,若痧毒循經下注,阻滯筋脈,則見筋抽疼痛;氣血瘀滯於皮絡,則青筋脹起。此外,陽明經多氣多血,若痧毒犯及陽明,亦可引發筋肉攣急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筋脈拘急:雙足筋脈突然抽搐,疼痛劇烈,甚則牽連下肢,活動受限。
  2. 青筋暴脹:體表(尤以四肢為甚)青筋怒張,色澤紫暗,捫之堅硬如索。
  3. 兼症:或伴見胸悶煩躁、嘔惡欲吐、舌質暗紅、苔膩等痧毒內蘊之象。

治法

  1. 外治:以刺絡放血為主,常用三棱針或毫針點刺委中、承山等穴,或局部青筋暴脹處,放出紫黑毒血,以泄痧毒、通經活絡。
  2. 內治:宜芳香化濁、活血通痧,可選用《痧脹玉衡》所載丁香阿魏丸(成分多含丁香、阿魏、蒼朮、木香等),以行氣破瘀、解毒透痧。若兼暑濕,可佐以藿香、佩蘭等化濕醒脾;瘀血重者,加桃仁、紅花以增強活血之效。

鑒別
需與轉筋(多因寒濕或津傷致筋脈失養)及熱痙(暑熱動風所致高熱抽搐)區別。抽筋痧以青筋脹起、痧毒壅滯為辨證關鍵,治法側重於透痧解毒,非單純舒筋或熄風所能奏效。

文獻溯源
此證歸屬「痧脹」範疇,痧之名始見於元代《世醫得效方》,明清時期醫家如郭志邃《痧脹玉衡》進一步系統論述,提出「痧毒攻心」等變證,而抽筋痧為其局部經絡瘀阻之表現,治法亦沿襲痧證通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