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燒存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燒存性

燒存性為中藥炮製方法之一,屬「製炭」範疇,其核心在於透過火候控制,使藥材外部焦黑炭化,而內部仍保留原藥特性,達到「炭而存性」的效果。此法既能減緩藥材峻烈之性,又可增強其收斂、止血等功效,常用於活血化瘀或涼血類藥材的炮製。

操作要點

  1. 火候控制:以武火(猛火)快速加熱藥材,待表面焦黑、內部焦黃時立即熄火,避免完全炭化。傳統以「存性」為度,即折斷藥材後,內層可見原有色澤與氣味。
  2. 輔料應用:部分藥材會配合酒、醋等液體輔料燜煅,以協調藥性。如蒲黃炭、地榆炭等,經燒存性後止血效果更顯著。

中醫理論依據

  • 五行相剋:火製法屬「從治」,以火之熱性制約藥材寒涼或滑利之弊,如大薊、小薊製炭後,寒性稍減,更適宜虛寒性出血。
  • 性味轉化:炭藥多具苦澀之味,中醫認為「澀能固脫」,故燒存性後藥材常增強收斂止瀉、固攝止血之功,如茜草炭用於崩漏,荊芥炭用於腸風下血。

常見燒存性藥材

  • 艾葉炭:溫經止血,適用於虛寒性月經過多。
  • 側柏炭:涼血止血,用於血熱妄行之咯血、衄血。
  • 乾薑炭:溫中止瀉,較生薑更偏於脾陽不振之久瀉。

此炮製法體現中醫「變通藥性,以適病機」的思維,透過火製調和藥材偏性,擴大臨床應用範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