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燒山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燒山火針刺手法詳解
源流與定義
「燒山火」為中醫針刺手法之名,首載於明代徐鳳《針灸大全》,屬複式補瀉手法中「熱補法」之代表。其名取「火勢燎原」之意,喻指通過特定行針手法使患者體表或肢節產生溫熱感,猶如烈火燒山般驅散陰寒。此手法乃融合提插、捻轉、呼吸、迎隨等多種補法於一體,為傳統針灸「複式補瀉」之典範。
操作要領
分層進針法
將針刺深度分為「天、人、地」三部:
- 天部:腧穴皮下淺層(約1/3深度)
- 人部:腧穴肌肉層(約2/3深度)
- 地部:腧穴深層近筋骨處(全深度)
行針步驟
- 進針候氣:單手或雙手進針至天部,得氣後施術
- 三才操作:
- 由天部至地部,每層緊按慢提九次(按針時用力速刺,提針時輕緩上提)
- 每完成三層為「一度」,反覆操作3-7度
- 呼吸配合:
- 患者呼氣時進針插針,吸氣時提針,以助陽氣內入
- 出針閉孔:
- 待熱感出現後,急速出針,指壓針孔以防氣泄
作用機理
此手法通過多重補法疊加,激發經氣溫煦之功:
- 引陽通絡:緊按慢提配合九陽數,促進衛陽之氣聚於腧穴
- 火鬱發之:利用分層刺激誘導經氣層層深入,透達寒凝之處
- 穀氣至而溫:《靈樞》云「刺虛則實之者,針下熱也」,通過手法調動穀氣溫養組織
臨床應用
適應病證
- 痹證:寒濕型關節痛、頑固性麻木
- 虛寒證:脾腎陽虛之泄瀉、五更瀉
- 陽氣衰微:四肢厥冷、寒性痛經
- 特殊應用:配合「透天涼」手法治療真寒假熱證
選穴特點
多取陽經腧穴或具溫陽效驗之特定穴:
- 督脈:命門、百會
- 膀胱經:腎俞、關元俞
- 胃經:足三里
- 奇穴:腰陽關
技術關鍵
- 得氣為基:須待針下沉緊如魚吞鈎餌後方可施術
- 量度把控:每度操作後需留針候氣,若三度未見熱感應調整手法
- 氣至效驗:成功者可見施術局部皮膚紅暈,患者自覺熱流循經傳導
此手法深合《內經》「刺寒清者,如人不欲行」之旨,通過系統性手法組合,實現「陽氣隆至,針下熱生」的治療效應,展現中醫針法「調氣為本」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