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燒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燒傷

燒傷,中醫又稱「火燒瘡」、「湯潑火燒」或「湯火傷」,指因沸水(油)、光熱、烈火、電灼、放射線或化學物質作用於肌體而導致的損傷。此病名早見於《千金翼方》卷二十,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燒傷乃火熱之邪外襲,灼傷肌膚,甚則內攻臟腑。輕者僅傷及皮肉,局部見紅暈、水皰或潰爛;重者火毒熾盛,耗傷陰液,甚則熱毒內陷,擾亂心神,或致氣血兩虛。若火毒深入營血,可致陰陽失衡,出現危候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輕症:局部皮膚紅腫、灼痛,或起水皰,基底潮紅,無全身症狀。
  2. 重症
    • 火盛傷陰:口渴、煩躁、尿赤、便秘,舌紅少津。
    • 熱毒內攻:高熱、神昏譫語,甚則抽搐(熱極生風)。
    • 氣血兩虛:創面久不癒合,面色蒼白,氣短乏力,舌淡脈細。

辨證論治

  1. 外治

    • 初起可選清涼膏(地榆、大黃等分,冰片少許,香油調敷),以清熱解毒、斂瘡生肌。
    • 水皰處理:小皰勿破,大皰需無菌刺破排液,保留皰皮護瘡。
    • 焦痂處理:腐肉未脫者,可外敷黃連膏;若痂下化膿,需清創去腐。
  2. 內治

    • 熱毒熾盛:治宜清熱解毒、涼血瀉火,方用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(現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。
    • 熱入營血:兼見神昏者,加羚羊鈎藤湯以涼肝熄風。
    • 陰傷氣脫:若見大汗淋漓、脈微欲絕,急用生脈散合參附湯回陽固脫。
    • 後期調養:氣血虧虛者,以八珍湯加黃耆、白芷補益氣血,促進生肌收口。

古籍參考
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湯潑火燒,皮爛肉腫者,急用清涼膏塗之,內服解毒之劑。」強調外敷與內服並重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載火毒攻心之危候,主張及早清熱涼血,防其傳變。

燒傷之治,需分虛實緩急,外治以護瘡止痛為先,內治則隨證立法,或瀉火、或養陰、或扶正,以平為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