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燒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燒針

燒針,又稱溫針,為中醫針灸療法之一,結合針刺與艾灸之效,屬溫通經絡、調和氣血的重要治法。其名首見於《傷寒論》,後世醫家沿用並發展此術,成為針灸臨床常用技術。

理論基礎

燒針之原理,根植於中醫「寒者熱之」「通則不痛」的治療思想。透過針體傳導艾火之溫熱,直達經絡腧穴,既能激發針刺的疏通作用,又可借助艾灸的溫煦之力,驅散寒邪、活血化瘀。此法尤適用於寒濕痺痛、氣血凝滯之證,如風寒濕痺、寒性腹痛、經脈拘急等。

操作方法

  1. 選穴針刺:先依辨證選取適當腧穴,常以足三里、關元、腎俞等溫補要穴為主,進針得氣後留針。
  2. 艾灸加溫:於針尾纏裹艾絨(或套置艾條段),點燃後使其緩燃,熱力沿針身傳導至穴內。每穴可施灸1~3壯,以患者覺局部溫熱而不灼痛為度。
  3. 協同作用:艾火之熱力與針刺相輔相成,既能增強經氣運行,又可避免直接灸對皮膚的灼傷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寒證痺痛:如肩頸腰腿寒濕痺痛,燒針可溫散凝滯,緩解拘攣。
  • 虛寒內傷:對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,或腎陽不足之畏寒肢冷,燒針能溫補臟腑。
  • 氣血瘀阻:針對氣滯血瘀所致的月經不調、痛經,可配合三陰交等穴行燒針以溫經散瘀。

與其他療法之區別

  • 與純艾灸之差異:燒針強調「針導熱力」,熱能直達深層組織,較艾灸表淺溫煦更易深入經絡。
  • 與電針之別:電針以電流刺激為主,燒針則保留傳統艾草藥性與火熱之性,兼具溫陽效應。

燒針承襲《內經》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」之旨,體現中醫「針灸並用」的靈活治法,至今仍廣泛應用於痺證、虛寒等病症調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