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燒灼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燒灼灸為中醫灸法之重要分類,與溫和灸相對,其特徵在於施灸時使患者產生明顯灼熱感,以達到更強烈的刺激效果。此類灸法主要分為化膿灸與發泡灸兩大類型,各具獨特之治療機理與臨床應用。

化膿灸(又稱瘢痕灸)
屬直接灸法之極致形式,施術時將艾炷直接置於穴位皮膚上燃盡,致使局部組織產生三度灼傷。此過程將引發穴位處化膿反應,形成永久性瘢痕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法通過「破瘀生新」之機轉,能持續激發經氣運行,特別適用於頑固性疾病如哮喘、癲癇、慢性虛損等證。《針灸資生經》載其「灸瘡發時,膿水淋漓,則病氣隨出」,體現「以瘡引邪」的治療思想。臨床操作須精準控制艾炷大小與燃燒時間,傳統以「壯數」為計量單位。

發泡灸
屬間接灸法之變體,通過艾熱刺激使表皮層與真皮層分離而形成水泡。其機理在於利用局部微創傷激活衛氣,促進氣血循環。具體可分為:

  1. 艾條雀啄灸:持點燃艾條如雀啄食般反覆接近穴位,至皮膚潮紅後繼續施灸至水泡形成
  2. 隔物發泡灸:於皮膚與艾炷間置薑片、蒜泥等介質,利用介質藥性與熱力複合作用引泡

此類灸法在《千金要方》中已有記載,常用於風濕痹痛、寒濕泄瀉等陰寒之證。水泡產生後,中醫視其色澤與內容物性狀作為辨證參考,透明清液多屬寒濕,渾濁黃液則常示熱鬱。

燒灼灸之核心作用在於通過可控的熱損傷啟動人體自愈系統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焠刺燔針」的強刺激理念。其產生之炎性反應過程,在中醫理論框架中被解讀為「正邪交爭」的外在表現,現代研究則發現此過程可誘導熱休克蛋白表達,調節免疫功能。歷代醫家強調,施用此類灸法須嚴格遵循「辨證施灸」原則,尤重經絡辨證與虛實判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