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抽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抽搐(瘛疭)

證名,指手足頻繁伸縮抽動之證,為「瘛疭」之別稱,俗稱「搐」。《醫碥·卷四》言:「抽搐者,手足頻頻伸縮也。」《傷寒明理論·卷三》進一步解釋:「或縮或伸,動而不止者,名曰瘛疭,俗謂之搐者是也。」此證多因筋脈失養,或風、火、痰、瘀等邪擾動經絡所致,屬肝風內動之範疇。

中醫病因病機

  1. 熱極生風
    多見於外感熱病,邪熱熾盛,燔灼肝經,耗傷陰液,筋脈失濡而發抽搐。如《溫病條辨》所述:「熱深厥亦深,熱微厥亦微。」
  2. 陰虛風動
    肝腎陰虛,水不涵木,虛風內動,筋脈拘急。常見於久病體虛或高熱傷陰後,症見手足蠕動、低熱顴紅。
  3. 痰熱動風
    痰濁內蘊,鬱而化熱,痰熱互結,上擾清竅,引動肝風。症見抽搐伴喉中痰鳴、神昏譫語。
  4. 血虛生風
    氣血虧虛,筋脈失養,風動而搐。多見於失血或慢性虛損患者,症見肢體麻木、搐搦無力。
  5. 風毒內襲
    如破傷風等外傷後,風毒之邪侵入經絡,引動肝風,發為角弓反張、牙關緊閉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:筋脈緩而伸展不收(舒張)。
  • :筋脈急而收縮不伸(拘急)。
  • 二者交替發作,即為「瘛疭」,表現為手足不自主抽動,或局部肌肉跳動,甚則全身震顫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:「瘛者,筋脈拘急也;疭者,筋脈弛縱也。」
  • 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提及「肝脈急甚者為瘛疭」,強調肝與筋脈的密切關係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實證:抽搐強勁有力,多伴高熱、神昏、痰鳴,舌紅苔黃膩,脈弦滑數。
  • 虛證:抽搐微弱無力,時發時止,伴面色蒼白、舌淡少苔,脈細弱。

此證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辨明虛實寒熱,以定治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