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少腹
人體部位名,在中醫學中具有特定定位與臨床意義,主要可分為兩種解釋:
- 臍下腹部之總稱
指腹部下方,位於臍與骨盆之間的區域,又稱「小腹」。《靈樞·經脈》記載:「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,丈夫㿗疝,婦人少腹腫。」此處「少腹」泛指下腹部,與臟腑經絡密切相關。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陰腎經皆循行於此,故少腹病變多與肝、腎功能失調有關,如氣滯、血瘀、寒凝等,可表現為疝氣、脹痛、月經不調等症。 - 臍下腹部兩旁
據《傷寒直格》所述,少腹亦可特指臍下腹部的兩側區域,與「小腹」中央部位相區別。此部位與足厥陰肝經、衝脈、任脈的循行相關,臨床上常見肝鬱氣滯或衝任失調所致的少腹脹痛、婦科疾患等。
中醫病機與少腹的關聯
- 氣血運行:少腹為肝經所過,肝主疏泄,若氣機鬱滯,可致少腹脹滿或刺痛。
- 寒熱病邪:寒邪凝滯少腹,易引發冷痛、經行不暢;熱結下焦則可能見小便赤澀、少腹灼痛。
- 臟腑影響:腎陽不足可致少腹冷涼,膀胱濕熱則見少腹急結,與淋證相關。
文獻考據
《傷寒論》中「少腹硬滿」為下焦瘀血之徵,方用抵當湯;《金匱要略》亦提及「婦人少腹滿如敦狀」,屬水血互結,治以大黃甘遂湯。歷代醫家對少腹病證的論述,均強調其與經絡、臟腑的整體聯繫。
此部位之辨析,需結合具體症狀與脈證,以明病位深淺及病性寒熱虛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