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腹急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腹急結

定義與病機
少腹急結為中醫證名,指下腹部出現急迫、拘攣、疼痛或脹滿不適之症,多因瘀熱互結於下焦,導致氣血凝滯、經絡不通所致。此證屬「下焦蓄血」範疇,常見於外感熱病(如太陽病)病程中,邪熱未解而內傳,與血相搏,結於膀胱或胞宮區域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下腹(臍下)拘急硬滿,按之痛甚,或自覺脹痛拒按。
  2. 兼症
    • 熱象:身熱、煩渴、小便黃赤。
    • 神志症狀:瘀熱上擾心神,可見「其人如狂」(躁擾不寧,但未至發狂)。
    • 婦科表現:女性或見月經不調、經血色紫暗夾血塊。

病因病機分析

  • 外邪內傳:太陽病表邪未解,化熱入裡,與血相結,形成瘀熱。
  • 氣血瘀阻:熱灼血瘀,阻滯下焦經絡,氣機不通,故見少腹拘急疼痛。
  • 臟腑關聯:病位主要涉及膀胱、胞宮及肝經,因足厥陰肝經循行至少腹,瘀熱阻滯肝絡亦加重症狀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治則:瀉熱逐瘀,通絡止痛。
  • 代表方劑
    • 桃核承氣湯(《傷寒論》):以桃仁破血逐瘀,桂枝通陽散結,大黃、芒硝瀉熱通腑,甘草調和諸藥,適用於瘀熱初結、體質偏實者。
    • 下瘀血湯(《金匱要略》):若瘀結日久,可加蟅蟲、水蛭等蟲類藥增強破血之力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少腹弦急:多屬寒凝肝脈,疼痛綿綿,得溫則減,宜暖肝散寒(如暖肝煎)。
  • 腸癰腹痛:痛處固定右側少腹,伴發熱嘔吐,屬陽明腑實(如大黃牡丹湯證)。

古籍考據
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載:「太陽病不解,熱結膀胱,其人如狂,血自下……但少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氣湯。」明確指出瘀熱互結與少腹急結之關聯,並立峻下瘀熱之法。

此證提示瘀熱為患,臨床須辨明瘀血與熱邪孰輕孰重,並結合體質調整攻邪力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