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腹拘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少腹拘急
少腹拘急為中醫證名,指患者自覺下腹部(臍下至恥骨區域)出現牽引緊縮、拘攣不適之感,常伴隨小便異常症狀。此證最早見於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,文中記載:「虛勞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,八味腎氣丸主之。」提示此證與腎氣虛損密切相關,並可因不同病機表現於多種下焦疾患。
病因病機
- 腎氣虛寒:
腎陽不足,下焦失於溫煦,氣化不利,導致少腹經脈拘急,常見於虛勞、年老體衰者。此類患者多伴腰膝酸冷、小便清長或不利、舌淡苔白等虛寒之象。 - 濕熱蘊結:
濕熱之邪下注膀胱或精室,阻滯氣機,經絡不通而發拘急,多見於淋證(如尿路感染)、慢性前列腺炎等。症見小便短赤、灼熱刺痛、舌紅苔黃膩。 - 瘀血內阻:
氣滯血瘀或久病入絡,導致少腹氣血運行不暢,可見於慢性盆腔炎、婦科癥瘕等。特點為疼痛固定、按之硬滿,或伴經血紫暗有塊。
臨床表現與鑑別
- 主症:下腹緊縮感,或隱隱拘痛,遇寒加重,得溫稍緩。
- 兼症:
- 腎虛者多見小便頻數或不利、腰膝乏力;
- 濕熱者常見尿急尿痛、分泌物黃稠;
- 瘀血者則少腹刺痛、夜間加劇。
治療方向
- 溫補腎陽:方選《金匱》腎氣丸(八味腎氣丸),適用於腎氣虛寒之少腹拘急,以助陽化氣、溫通經脈。
- 清利濕熱:如八正散、萆薢分清飲,針對濕熱下注之證,通淋化濁。
- 活血化瘀:少腹逐瘀湯、桂枝茯苓丸等,適用於瘀血阻絡所致拘急疼痛。
相關現代疾病
此證可見於多種泌尿生殖系統疾病,如慢性前列腺炎、膀胱功能障礙、婦科慢性盆腔炎症等,中醫辨證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,區分寒熱虛實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治須依臨床診斷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