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腹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少腹滿
少腹滿,又稱小腹滿,為中醫證候名,指小腹部位出現脹滿不適之感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,其描述與後世醫家所論之「小腹滿」意義相通,均指下腹部氣機壅滯或病理積聚所致的脹滿症狀。
病因病機
少腹滿的形成與多種因素相關,主要涉及氣、血、水液的運行失常,或臟腑功能失調,常見以下幾類病機:
- 氣機鬱滯:
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,導致氣機阻滯於少腹,常見脹滿時輕時重,或隨情緒波動而加劇,屬「氣滿」範疇。 - 血瘀內阻:
多因寒凝、熱結或外傷致使血行不暢,瘀血積於少腹,表現為脹滿硬痛、固定不移,或見經血紫暗有塊,屬「血滿」之證。 - 水濕停聚:
脾腎陽虛,水液代謝失常,濕濁下注少腹,可伴隨小便不利、水腫等症狀,如《金匱要略》所載之「淋病」「蓄水」等證。 -
寒凝或熱結:
- 寒凝:下焦虛寒或外感寒邪,寒性收引,氣血凝滯,少腹冷痛而滿。
- 熱結:濕熱下注或腸腑實熱,壅塞少腹,多見脹滿灼痛、便秘、溲赤等。
臨床表現與辨證
少腹滿的具體表現因病因不同而異:
- 氣滯者:脹滿無定處,噯氣或失氣後稍緩。
- 血瘀者:痛處固定,拒按,夜間加重。
- 水濕者:滿脹伴沉重感,叩之濁音。
- 寒證:得溫則減,遇寒加劇。
- 熱證:局部灼熱,口渴煩躁。
相關經典論述
- 《傷寒論》中「少腹硬滿」多與瘀血(如桃核承氣湯證)、蓄水(五苓散證)相關。
- 《金匱要略》提及婦人「少腹滿如敦狀」,與水血互結之「婦人少腹滿」有關,方用大黃甘遂湯。
治法與用藥
中醫治療少腹滿需辨明虛實寒熱:
- 行氣導滯:選用柴胡疏肝散、四逆散等。
- 活血化瘀:如少腹逐瘀湯、桃核承氣湯。
- 利水滲濕:五苓散、真武湯加減。
- 溫散寒邪:當歸四逆湯、暖肝煎。
- 清熱通腑:大承氣湯、茵陳蒿湯。
少腹滿作為症狀,可單獨出現,亦常見於癥瘕、淋證、婦科經帶病等疾病中,需結合四診詳辨其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