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少腹痛,是指臍下偏左或偏右處疼痛。多與肝經病變有關。

《傷寒論》及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的少腹痛,實指小腹部疼痛而言,應加以注意。在古典醫籍中,本症多與小腹痛混為一談而見於"腹痛"篇目之下,或見於疝氣等疾病之中,至於腸癰之腹痛,本節不予討論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寒滯肝脈少腹痛:少腹疼痛牽引睪丸,墜脹劇痛,或兼陰囊收縮。其痛為逢寒益甚,得熱稍舒。常兼面色白,形寒肢冷,舌苔白滑,脈沉弦或遲等症象。

肝氣鬱結少腹痛:少腹氣滯不舒,痛引陰睪,其痛時緩時急,時作時止,每因情志潡動或過勞而發;或見少腹及臍旁左右扛起,聚散無常,時兒脹痛甚則劇痛難忍,按之尤甚。每兼兩脇脹痛,胸悶太息,腹痛泄瀉,急躁易怒等症。舌苔薄白,脈弦或沉。

大腸濕熱少腹痛:少腹疼痛,下痢膿血,裡急後重,口渴欲飲,舌紅苔膩微黃,脈滑數。

下焦虛寒少腹痛:少腹綿綿作痛,常以左側少腹疼痛為甚,面色白,倦怠乏力,形寒畏冷,手足不溫,兼見嘔吐或下利等症。舌淡苔白,脈弦遲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寒滯肝脈與下焦虛寒少腹痛:二者均為寒性少腹疼痛,但有在經在臟之不同。寒滯肝脈,肝之經脈絡陰器抵少腹,故其特點是少腹疼痛牽引睪丸;下焦虛寒,其疼痛不伴有睪丸疼痛,而是兼見嘔吐下利等症。前者為實寒,故疼痛較劇,按之益甚;後者是虛寒,故痛勢綿綿,得按痛減。前者治宜溫散肝經之寒,方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萸、生薑;後者治宜溫散肝臟之寒,方用吳茱萸湯。

肝氣鬱結與寒滯肝脈少腹痛:二者病位均在於肝經,且均為實邪所犯,故其疼痛均可牽引睪丸,且疼痛較劇。所不同者,前者為氣滯,故疼痛時緩,每因情志激動而發,並多兼見兩脇脹痛,胸悶太息等肝氣鬱滯症狀;後者為寒邪所犯,故疼痛得熱稍緩,且伴有面白肢冷,畏寒踡縮,舌苔白滑,脈沉遲等一派寒症,前者治宜疏肝理氣,方用柴胡疏肝散與川楝子散合方;後者治宜溫中暖肝。

大腸濕熱少腹痛:大腸濕熱可致右側少腹疼痛,按之尤甚,可有下痢膿血或名為厥陰下利。其病勢較急,疼痛較劇。因其為濕熱交阻,致血行瘀滯,故腐為膿血,可見小便短赤,舌苔黃膩,脈滑而數等濕熱症狀。治宜清熱利濕活血止痛,方用白頭翁湯加減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《素問.玉機真臟論》:〝病名日疝瘕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"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若少腹痛,疝病為多。然有不盡由於疝者,其為症可辨。如痛而喜按,虛也;痛不可按,實也;痛而小便不利,濕也;痛而脹急,小便反利,死血也;痛連陰莖,按之則止,肝血虛也;痛如絞急,不可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