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腹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,發熱、口渴,是實熱也;痛如繩纏,若引臍下,冤熱也;痛引陰囊,生冷而起,寒痛也;痛在少腹部、時隱時露、按則以氣不通透,寒氣也;痛起俛仰,下懸氣下甚者直迸而出,飛也;痛與時相逐,與憂懮相乘,乃寒無疑也。實者當溫照,虛者則清臺。實則攻破,虛則培養。寒者裁纏,實者瀉削。

《傷寒論》中對於少腹痛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寒滯肝脈、肝氣鬱結、大腸濕熱和下焦虛寒四個方面。寒滯肝脈的少腹疼痛常伴有睪丸痛,冬天疼痛加重,舌苔白滑,脈沉弦或遲等症象。肝氣鬱結的少腹痛常伴有腹痛、胸悶太息等症狀,情緒波動或過勞會引發疼痛,舌苔薄白,脈弦或沉。大腸濕熱的少腹痛常伴有下痢膿血、口渴欲飲等症狀,舌紅苔膩微黃,脈滑數。下焦虛寒的少腹疼痛主要集中在左側,常伴有倦怠乏力、畏寒踡縮等症狀,舌淡苔白,脈弦遲。

鑒別診斷上,寒滯肝脈與下焦虛寒少腹痛的不同在於疼痛部位和特點。寒滯肝脈的疼痛多牽引睪丸,而下焦虛寒的疼痛則常見嘔吐下利等症狀。寒滯肝脈的治療宜用溫散肝經之寒的方法,方藥可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萸、生薑;下焦虛寒的治療宜用溫散肝臟之寒的方法,方藥可用吳茱萸湯。

肝氣鬱結和寒滯肝脈的病位均在肝經,但疼痛特點不同。肝氣鬱結的疼痛時輕時重,常因情緒激動或過勞而發作,還常伴有兩脇脹痛、胸悶太息等症狀;寒滯肝脈的疼痛則因寒邪所犯,得熱稍緩,還伴有面白肢冷、畏寒踡縮等寒症。肝氣鬱結宜疏肝理氣,方藥可用柴胡疏肝散與川楝子散合方;寒滯肝脈宜疏肝理氣,方藥可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萸、生薑。

大腸濕熱的少腹痛常位於右側,疼痛加劇,還有下痢膿血等症狀,舌苔黃膩,脈滑數。治療宜清熱利濕活血止痛,方藥可用白頭翁湯加減。

根據《素問.玉機真臟論》和《雜病源流犀燭》的記載,有些少腹痛是由於疝病引起的,這部分病情需要特別加以辨證。根據症狀特點,可以分為虛實兩種類型。實熱型的少腹疼痛伴有喜按疼痛的情況,而虛寒型的少腹疼痛則常伴有畏寒踡縮等症狀。實熱型宜溫照處理,虛寒型則宜清臺培養。

總的來說,少腹痛的症狀可以根據具體證候進行分類和鑒別,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案和中藥藥方以達到緩解和治療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