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腹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腹脹

證名,指少腹部位出現脹滿不適之感。此證首見於《素問·標本病傳論》,屬中醫腹滿證候之一,臨床須結合病因病機及伴隨症狀辨證論治。

病因病機
少腹脹多與氣機鬱滯、水濕停聚、瘀血內阻或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主要涉及肝、腎、膀胱及衝任二脈:

  1. 肝氣鬱結: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,氣滯少腹,脹滿連及脅肋,時輕時重,得噯氣或矢氣稍緩。
  2. 下焦濕熱:濕熱蘊結膀胱或大腸,氣化不利,見腹脹拒按、小便短赤或大便黏滯。
  3. 寒凝氣滯:寒邪客於下焦,氣血凝澀,脹滿遇冷加重,得溫則減,或伴陰囊冷縮。
  4. 瘀血內阻:多見於經產婦或跌撲損傷,少腹脹痛固定,舌質紫暗,脈澀。
  5. 脾腎陽虛:運化無力,水濕內停,腹脹綿綿,按之柔軟,畏寒肢冷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氣滯:脹滿走竄,情緒波動時加劇。
  • 濕熱:脹痛伴灼熱感,舌苔黃膩。
  • 血瘀:刺痛拒按,夜間尤甚,或見癥瘕積聚。
  • 虛寒:脹滿隱隱,喜溫喜按,病程遷延。

相關典籍延伸
《靈樞·水脹》提及「腹脹身皆大」與水氣運行失司相關;《金匱要略》則以「腹滿寒疝」論述寒邪所致腹脹,可參「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」、「少腹逐瘀湯」等方證。

此證需與「小腹滿」(多指膀胱蓄水或蓄血證)及「腹脹」(泛稱全腹脹滿)鑑別,臨床須詳察病位深淺與病性虛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