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火生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火生氣

少火生氣為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,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闡述人體陽氣與元氣之間的動態平衡關係。

名詞釋義

  • 少火:指溫和、正常的生理性陽氣,具有溫煦臟腑、推動氣血運行之效,為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能量。
  • :此處特指元氣(先天之氣),為人體根本動力,源於腎精,賴後天水穀滋養,主司生長發育與抗病能力。

經典理論溯源

《內經》提出「壯火之氣衰,少火之氣壯」之辨證:

  • 壯火(過亢之陽)能耗傷元氣,猶如烈火焚柴,反致氣虛。
  • 少火則能化生元氣,似文火慢燉,使氣血漸旺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學正傳》進一步強調:「火不可無,亦可少而不可壯」,指出少火能助真陰,壯火則損元氣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  1. 生理機制
    少火源於命門之火(腎陽),透過三焦布達全身,其溫煦作用促進:

    • 脾胃運化水穀,化生營衛之氣。
    • 肺主氣司呼吸,強化宗氣生成。
    • 肝氣條達,維持氣機升降。
  2. 與「壯火」的病理對比

    • 少火:屬「少陽」之態,如春氣溫和,生生不息。
    • 壯火:屬「陽明」亢盛,如炎夏酷熱,反致津虧氣耗,常見於實熱證或陰虛陽亢。
  3. 臨床體現

    • 少火充沛者,表現為精力充沛、手足溫煦、代謝旺盛。
    • 若少火不足(如腎陽虛),則見畏寒、倦怠、生長遲緩;若化為壯火(如相火妄動),則現煩熱、盜汗、失眠等症。

此理論不僅指導溫補療法(如用甘溫之品助少火),亦為「扶陽抑火」治則提供依據,彰顯中醫「陰平陽秘」的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