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少精
病證名,又稱精少,指性交時洩精量稀少之症。此證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少精候》,書中載:「腎主骨髓,藏精,虛勞則腎氣衰弱,故精液少。」指出其病機與腎氣虛損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少精多因先天不足或房勞過度所致:
- 先天不足:稟賦薄弱,腎精虧虛,天癸不充,影響生殖之精的化生。
- 房室不節:縱慾過度或頻繁手淫,耗傷腎精,導致精室空虛。
- 勞倦內傷:久病、思慮過度或勞累,損及脾腎,精血生化不足。
腎為封藏之本,主藏精,精少則反映腎氣不固或精室失養。此外,肝主疏泄,與精液排泄相關;脾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虛則精血乏源,皆可間接導致少精。
辨證論治
少精屬虛證者多,治療以補腎填精為主,輔以健脾益氣或疏肝調血。常用方劑如下:
- 生髓育麟丹:補腎益精,適用於腎精虧虛型,症見精少、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。
- 添精嗣續丸:滋陰補腎,填精益髓,針對腎陰不足兼精室空虛者。
- 鹿茸丸:溫腎壯陽,適用於腎陽虛衰,精冷清稀者。
- 補益地黃丸:滋腎填精,養血補虛,多用於肝腎陰虛兼血虧之證。
其他治法
除內服藥物外,針灸可選關元、腎俞、三陰交等穴,以調補腎氣;食療可酌用枸杞、山藥、黑芝麻等益精之品。
少精之證,需辨明虛實,虛者補之,實者疏泄,然臨床以虛證為多,故調補腎精為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