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少瞑
證名,屬中醫睡眠障礙範疇。「瞑」本義為閉目,引申為寐息之態。「少瞑」即指能入睡而寐時短少,或雖臥而難成眠,與「不寐」「失眠」相關而略有差異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明言:「衛氣之留於陽也久,故少瞑焉。」揭示其病機與衛氣運行失常密切相關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衛氣失調:
衛氣晝行於陽經則寤,夜入於陰經則寐。若衛氣滯留陽分過久,未能適時入陰,則陽氣浮越於外,導致寐淺易醒,或眠時短促。此即《內經》所論「陽氣盛則瞋目,陰氣盛則瞑目」之失衡狀態。 - 臟腑氣血失和:
- 心腎不交:心火亢盛,腎陰不足,水火未濟,神不守舍而少瞑。
- 肝鬱化火:情志失調,肝氣鬱滯,久則化火擾動心神,寐而不酣。
- 脾胃虛弱:《素問》云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,脾胃氣機壅滯,營衛化生不足,亦影響寐寤節律。
-
痰熱內擾:
痰濕或痰熱之邪內蘊,上蒙清竅,阻滯心神,可致寐中易驚、眠時短少,兼見胸悶煩躁、苔膩等症。
與相關證候之辨異
- 不寐:泛指入睡困難、徹夜不眠,少瞑則側重於「能寐而時短」。
- 多夢易醒:少瞑未必伴多夢,然二者皆可因心脾兩虛或肝鬱所致。
古籍論述延伸
《類經》注《靈樞》時指出:「衛氣不得入於陰,則陰虛,故目不瞑。」進一步闡明陰陽不相順接為少瞑之根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亦強調「陽動陰靜」之理,若陽亢或陰虛,皆可破壞此平衡。
少瞑一證,須辨其虛實:實者多責之痰火、肝鬱;虛者常見於心脾血虧、腎陰耗傷。臨床需結合四診,審因論治,如調和營衛、疏肝瀉火、滋陰降火等法,皆可隨證施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