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少氣,又稱“氣少”,是指呼吸氣短,言語無力的一種虛弱不足的症狀。

在中醫古代文獻裡,認為“少氣”與“短氣”不完全相同。如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要訣》說:“短氣者,氣短不能續息也;少氣者,氣少而不能稱形也。”《雜病廣要》在分析兩者病機的異同時說:“短氣不足以息者體實,實則氣盛,盛則氣逆不通,故短氣;又肺虛則氣少不足,亦令短氣。而少氣‘此由臟氣不足故也’。即‘短氣’有虛實之分,其虛者與‘少氣’無異,為氣虛所致;其實者為‘氣逆不通’,可歸屬於‘氣喘’。本節擬將前者歸入少氣條一并討論。

【常見證候】

熱傷氣陰少氣:多見於外感熱病後期,熱退後而少氣懶言,疲乏,羸瘦,微喘,汗出,口乾,溲黃,便乾,苔薄少津或無苔,脈細數;或暑季傷暑,少氣疲乏,身熱汗多,口渴、心煩等。

脾氣虛少氣:少氣懶言,飲食少思,倦怠,大便溏薄,面色萎黃成白,舌胖嫩,脈虛或濡。

心氣虛少氣:少氣,心悸,自汗,心神恍惚,精神疲乏,少寐或寐後易醒,舌質淡,脈虛弱。

肺氣虛少氣:少氣、自汗、語音低微、呼吸微弱無力,動則氣促、疲乏、面色白、常易犯感冒咳嗽,舌質淡,脈虛軟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熱傷氣陰少氣:本證多為邪熱入於肺胃,傷氣耗陰而致。臨證多見兩種情況:一為外感解後,肺胃餘熱內蘊、津氣受傷。如《傷寒論·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并治》,“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,竹葉石膏湯主之。”二是夏季為暑邪所傷,傷氣耗津,症見少氣,倦怠,身熱不揚,煩渴喜飲,汗多,溲黃等。治以清肺胃、益氣津,方選竹葉石膏湯加減;如係暑熱為患,治以清暑益氣,養陰生津,方選清暑益氣湯。

脾氣虛少氣:多因素質虧弱,或久病傷脾等而脾氣虛弱,運化無權,水榖不能化生精微,氣無所生,故見少氣,並且有脾氣虛弱之表現(食少,倦怠懶言,便溏等)。如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曰:“脾脈搏堅而長,其色黃,當病少氣。”脾氣虛少氣治以補益脾氣,方選六神散或補中益氣湯。

心氣虛少氣:心為君火,其氣蕃茂一身,若因體質虛弱,或久病,或思慮傷神,勞心過度等,致心氣虛弱,出現少氣,見心悸、汗出、煩躁失眠等症狀。治以補益心氣,寧心安神,方選安神定志丸或炙甘草湯。

肺氣虛少氣:證由久患肺病,或久咳傷及肺氣;或由先天不足,後天失調,體質羸弱,而致肺氣虛弱不足。肺主氣,司呼吸,肺氣虛則少氣息微。如《雜病廣要》:“肺主於氣而通呼吸,臟氣不足,則呼吸微弱而少氣。”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“肺藏氣,肺不足則息微少氣。”辨證要點:語聲低微,聲短息微,動則尤甚。患者易罹患感冒咳嗽,不耐邪侵,且發病較常人為重。治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