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少氣
證名,指呼吸微弱短促、言語無力之症,首見於《素問·玉機真臟論》。此證多因臟氣虛弱或水飲內停所致,屬氣虛範疇,常見於內傷雜病或久病體虛者。
病因病機
- 臟氣虛弱:
《諸病源候論·少氣候》云:「肺主於氣而通呼吸,臟氣不足,則呼吸微弱而少氣。」肺主一身之氣,若肺氣虛衰,則氣道不充,呼吸淺表;心氣虛則血運無力,氣血失和;脾氣虛則化源不足,宗氣生成受阻,皆可致少氣。 - 水飲內聚:
水濕痰飲停聚胸膈,阻遏氣機,亦見少氣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水飲內停,則胸痛少氣。」此類少氣多伴胸悶、咳唾痰涎等症,屬實證範疇,因水飲上迫,肺氣宣降失常所致。
臨床表現
- 呼吸淺短,聲低息微,言語乏力。
- 動則氣促,甚則難以連續言語。
- 若兼水飲,可見胸脅滿痛、咳喘痰多。
- 若屬虛證,多伴面色㿠白、神疲自汗、脈弱無力。
辨證分型
- 肺氣虛少氣:
呼吸微弱,咳聲低微,易感外邪,舌淡苔白,脈虛浮。 - 脾氣虛少氣:
氣短懶言,食少腹脹,大便溏薄,脈緩弱。 - 心氣虛少氣:
心悸怔忡,勞則氣喘,脈結代或細弱。 - 水飲阻肺少氣:
胸脅脹滿,咳唾引痛,舌苔白滑,脈沉弦。
治法與方藥
- 補益臟氣:
肺氣虛者,用補肺湯(《永類鈐方》);脾氣虛者,用四君子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;心氣虛者,用炙甘草湯(《傷寒論》)。 - 逐水化飲:
水飲內停者,選葶藶大棗瀉肺湯(《金匱要略》)或苓桂朮甘湯(《傷寒論》),以瀉肺行水、溫陽化飲。
相關理論
《靈樞·海論》提及:「氣海不足,則氣少不足以言。」說明少氣與宗氣虛衰密切相關,而宗氣積於胸中,關乎肺脾二臟。此外,《醫宗金鑒》強調: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,少氣之治需分虛實,虛者補氣,實者祛邪,不可混為一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