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食易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少食易飽
病證名,首見於明代醫家萬全所著《幼科發揮》。原文記載:「兒有少食而易飽者,此胃之不受,脾之不能消也。宜益胃之陽,養脾之陰。」指出此證病機關鍵在於「胃陽不足,脾陰失養」,導致胃納功能減弱,脾運化能力受限,故稍進食即感飽脹。
中醫病機分析
- 胃陽虛弱:胃主受納,陽氣不足則腐熟無力,稍進飲食即感飽滯,甚或噯氣、泛酸。
- 脾陰虧虛:脾主運化,陰液不足則濡潤失職,水穀精微難以輸布,表現為食後腹脹、大便乾結或溏滯不爽。
- 脾胃失和:胃陽與脾陰相互為用,一方失調則影響整體氣機升降,形成「納呆易飽」之證。
治法與方藥
- 治則:溫胃陽以助受納,滋脾陰以促運化,調和脾胃氣機。
- 代表方劑:
- 異功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由四君子湯加陳皮組成,補脾益氣兼行氣化滯,適用於脾虛氣滯之輕證。
- 小建中湯(《傷寒論》):以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,溫中補虛、和裏緩急,針對中焦虛寒兼陰血不足者。
- 加減應用:若偏胃寒者,加乾薑、吳茱萸;脾陰虛甚者,酌加山藥、玉竹、石斛;氣滯明顯者,佐木香、砂仁。
相關理論延伸
此證與《內經》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之說相呼應,亦與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脾胃內傷,百病由生」的觀點契合。後世醫家進一步發展為「脾胃分治」理論,如葉天士提出「胃喜潤惡燥,脾喜燥惡濕」,臨床需細辨胃陽與脾陰之偏衰,方能精準用藥。
鑑別診斷
- 食積脘脹:多因暴食傷胃,症見脘腹脹痛、噯腐吞酸,屬實證,宜消導化滯(如保和丸)。
- 脾虛氣陷:以食後腹墜、久瀉脫肛為特徵,屬氣虛下陷,需補中益氣(如補中益氣湯)。
此證常見於素體虛弱、久病耗傷,或飲食不節損及脾胃者,治療需注重「通補兼施」,避免一味壅補而礙氣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