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小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少小科為中醫古代分科之一,又稱「幼科」,專司小兒疾病診療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小兒科。此科最早於唐代獨立設科,醫學生需修業五年,奠定專業體系。至宋代改稱「小方脈」,其名沿用至清末,成為中醫兒科之代稱。
理論基礎
少小科以「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」為核心觀點,認為小兒屬「純陽之體」,生機旺盛但易受外邪侵擾。其病理特點表現為「發病迅速,易虛易實」,故診治需注重臟腑辨證,尤重肺、脾二臟。肺主氣司呼吸,小兒肺常不足,易感風寒;脾主運化,小兒脾常虛弱,易見積滯、泄瀉等症。
診法特色
少小科診法異於成人,因小兒言語未通,古稱「啞科」,故重視「望診」與「指紋診」。
- 望診:觀面色、察舌苔、審形態。如面青主驚風,面黃多脾虛;舌苔厚膩為積滯,舌紅少津屬陰虛。
- 指紋診:適用於三歲以下幼兒,觀察食指絡脈之色澤與形態。指紋浮顯多表證,沉滯主裡證;色紫紅為熱,淡紅為寒。
治法與方藥
少小科用藥講究「輕靈透達」,忌峻猛攻伐,常選藥性平和之品,如茯苓、山藥、陳皮等。經典方劑如:
- 六君子湯:健脾益氣,治脾虛食少。
- 瀉白散:清肺平喘,療肺熱咳嗽。
- 七味白朮散:和胃化濕,主小兒泄瀉。
此外,外治法如小兒推拿(如運八卦、捏脊)、穴位貼敷(如吳茱萸敷湧泉止嘔)亦為少小科特色療法。
歷史沿革
唐代《千金要方》首設「少小嬰孺方」專篇,收錄小兒養護與病證論治;宋代《小兒藥證直訣》為首部兒科專著,系統闡述小兒生理病理與辨證綱要。明清時期,溫病學派興起,少小科進一步發展出針對麻疹、天花等時疫的治法,如《幼幼集成》詳述痘疹辨治,反映其臨床體系之成熟。
少小科融合中醫整體觀與小兒特異性,形成獨特理論與技術體系,至今仍為中醫臨床重要分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