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少小客杵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少小客杵

出處
「少小客杵」一詞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之《千金要方》,為中醫兒科專有名詞,又稱「客杵」。此症屬小兒外感病範疇,多因外邪侵襲或驚嚇所致,常見於嬰幼兒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客忤: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易受外邪(如風寒、暑濕)或穢濁之氣侵襲,導致氣機逆亂。
  2. 驚嚇致病:幼兒神氣怯弱,若突受驚恐(如異聲、陌生環境),可致心神不寧,氣血失調,發為客杵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輕者:夜啼不安、睡眠易驚、食欲不振。
  • 重者:發熱無汗、面青肢冷,甚則抽搐,脈象多見弦急或浮數。

辨證分型

  1. 風邪客杵:多伴鼻塞流涕、咳嗽,舌苔薄白。
  2. 驚熱客杵:以驚惕哭鬧、身熱煩躁為主,舌尖紅。
  3. 穢濁客杵:常見於觸染污穢後,症見嘔吐腹瀉、神情萎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疏風解表:風邪客杵可用《小品方》之「當歸湯」加減。
  • 鎮驚安神:驚熱者宜選《千金要方》「龍膽湯」,或配合硃砂、茯神等寧心之品。
  • 化濁和中:穢濁所致者,以藿香、佩蘭等芳香化濁藥為主,佐以健脾和胃之劑。

古籍補充
《幼科發揮》進一步闡述:「客杵者,外邪犯其未定之氣也。」強調小兒正氣未固,需慎避外邪。歷代醫家亦重視針灸療法,如刺灸百會、神門等穴以安神定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