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大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大衄
病證名,又稱大衄,指鼻腔出血(鼻衄)同時伴隨口、耳等部位出血的綜合症狀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明確記載:「鼻大衄者,是因鼻衄而口、耳、鼻皆出血,故云鼻大衄也。」此證較單純鼻衄更為嚴重,涉及多竅出血,反映體內氣血失調或熱邪熾盛。
病因病機
鼻大衄的成因,中醫認為主要與勞傷過度、臟腑積熱有關。《聖濟總錄》指出,此證多因「勞傷過度,府臟生熱,熱乘血氣」所致。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血熱妄行:過度勞累或情志失調,導致肝胃鬱熱,熱邪迫血妄行,上衝鼻竅、口耳。
-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傷脈絡,引發多竅出血。
- 氣不攝血:脾氣虛弱,統血無力,血溢脈外,見於久病或氣血兩虛者。
辨證論治
鼻大衄的治療需根據病機分型,常見方劑如下:
- 遠志湯:適用於心脾積熱型,遠志清心安神,配伍生地、黃芩涼血止血。
- 苦參湯:針對濕熱內蘊,苦參清熱燥濕,輔以側柏葉、茜草止血。
- 牡蠣散:用於陰虛火旺,牡蠣潛陽斂陰,配合阿膠、白芍滋陰養血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鼻衄:單純鼻腔出血,範圍較鼻大衄局限。
- 大衄:廣義指多處出血,除鼻、口、耳外,亦可包括肌衄(皮下出血)。
鼻大衄的記載見於多部古籍,反映中醫對出血證候的細緻分類,臨床需結合全身症狀辨明虛實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